-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x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
XX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前 言
今后五到十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分析把握农业发展方向,理清农业发展思路,既对我市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一背景,市政府决定编制《XX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XX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30年)》、《XX市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参考《XX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XX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XX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提出总体思路、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确保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农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编制的农业产业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原则,在明确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项目布局时体现前瞻性、原则性、导向性。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整个XX市区域。规划期限分近期(2006-2010)和远期(2011-2020)两个阶段,以近期为主,对远期进行展望。《规划》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背景,第二部分提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提出功能区划,第四部分提出发展重点,第五部分提出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第六部分提出支撑条件,第七部分提出保障措施。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XX市地处浙东滨海丘陵地带,位于宁绍平原东南部,行政辖区面积134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经过撤乡扩镇建街道,2004年,XX设6个镇,5个街道,有行政村354个,总人口47.9万人。
XX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个山、水、田、地、海齐全的农业经济综合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25.3千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4.6千公顷,占83.5%,建设用地8.3千公顷,占6.6%,未利用地面积12.4千公顷,占9.9%。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6.8千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下同)的21.1%,园地面积11.4千公顷,占9%,林地面积62.9千公顷,占49.6%,其他农用地面积3.5千公顷,占2.9%。当保证率为90%时,水资源总量为6.3亿立方米,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海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全市有大小水库山塘2300座,其中大(二)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73座,山塘水库2210座。大小海塘71条,总长度41.4公里,其中二十年一遇防潮标准海塘24.74公里。
2004年,XX农村人口约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2%,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在农村人口中,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24.5万,男女劳动力比为1:0.89。按照生产部门分类,从事农林牧副渔业9.9万,其他行业14.7万。
2004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32.9万千瓦,其中粮食生产和田间作业机械3万千瓦,占9.1%;农用运输机械10万千瓦,占30.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3万千瓦,占10%;园林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0.4万千瓦,占1.2%;渔业机械10.7万千瓦,占32.6%。上路拖拉机1898台,驾驶员1770名。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矛盾,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坚持走科技兴农和效益农业之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前四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到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比2000年增长3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6.7%,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25元,比2000年增加1798元,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
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十五”以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狠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具有XX特色的六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04年,全市水蜜桃面积达到4.5万亩,比2000年增加2.91万亩;花卉面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