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doc
浅析萨特人学观点
摘要: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他在早期的本体论中对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惑,萨特对“处境中的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发展了他的历史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比较,萨特人学理论虽然与其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仍有某些合理的可借鉴之处,对丰富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加深我们对人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人学;个人;存在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
一、引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和自由战士。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被译成多国文字,这使得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的评论家说:“对于萨特,人们可以批评他,但却不能忽视他”[1]。萨特始终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做辩护,他的哲学使战后一代找到了寻求个人出路的理论归宿,但他却仍然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最少的人”[2]。
广义地讲,萨特哲学及其文学的全部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体系。一些研究者认为,萨特人学可以“分为前期的现象学本体论和后期的辩证法或历史人学两大部分,他们集中体现在《存在与虚无》(1943)和《辩证理性批判》(1960)这两部著作中”[3]。对此,本文不敢苟同。我认为,萨特人学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人学本体论。它以萨特早期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代表,是萨特哲学的先导和基础。(2)人学的困惑与转折。它以《唯物主义与革命》(1946)和《共产党人与和平》(1952)等著作为代表,是萨特人学发展的过渡阶段。(3)“历史人学”。它以《辩证理性批判》为代表,标志着萨特人学的完成。
萨特哲学是一种寻求存在主义的人的哲学,这种人学理论的最终确立和明确提出的标志是《辩证理性批判》的导言《方法问题》。在该文中,萨特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宣称要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飞地”和“空场”,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靠拢”。我认为,萨特的所谓人学,其实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缺陷为根本宗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它想围绕着个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人学相结合,从而建立一门“历史人学”。
本文意在探讨萨特人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对比中分析其局限性,汲取其合理成分,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萨特的人学观点。为清晰脉络,本文拟作六个部分做系统探讨:(一)引言。简单了解萨特及其人学的发展历程。(二)萨特早期的人学本体论。明确他如何在存在的基础上构建其自由选择论。(三)萨特人学的困惑与转折。分析使萨特迷茫的原因及引发他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四)萨特后期的历史人学。从各角度透析萨特人学的完备过程及理论结果。(五)萨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分歧与评析。经过对比探讨萨特历史人学是否真的可以填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空场”。(六)结论。全面、辩证、客观地评述萨特人学观点,展现出一个绝望者的希望。
二、萨特早期的人学本体论
(一)萨特人学的哲学基础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是“现象学的本体论”,说明该书所表现的哲学主要是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构建的。萨特曾师从于胡塞尔,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胡塞尔认为,现象是事物的本质,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意图和需要构建自己的世界,即人的意向性活动决定人的世界。萨特深受启发,无形中将这种意向性原理作为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他认为,所谓存在,有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形式。自在存在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没意义的;不存在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具有偶然性,是既成的、僵硬的,是是其所是。自在存在是人以外的自然界,可以理解为物的存在。而自为存在是人的存在,是由意识的虚无化活动(自我的选择和否定)来支撑的。这种虚无化能力使自为存在处于一种不断否定、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运动中,它永远不是它现在所是的东西。
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存在。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自在先于自为,自为不能离开自在而存在,否则自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自为,自在就只是一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东西。是自为赋予了自在以意义,只有在人之中,并且通过人,这个物质世界才有意义。
实际上自在只能通过自为的否定和虚无化来加以规定,自在的唯一功用只是被动地等待人的创造力量。我们只能说,萨特所说的自在并不等同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相反,这个世界是与自为同时存在的,但如果没有意识,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呈现不出来了。这个世界是呈现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