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代绘画理论.doc
宋代绘画理论
一、宋代绘画品评理论
(1)“四格”的解释和格序的变化
神格、妙格、能格
唐代张怀鹳首次提出了神妙能的品画标准;
神格、妙格、能格、逸格
后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在张怀鹳提出的神妙能之外,新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形成了神妙能逸品画标准。
但唐人基本上没有解释。其中神妙能各分上中下三等,逸品不分等次,只提出逸品者王墨、李灵省和张志和三人。
宋初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将四格的循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于是逸格在宋代开始被重视起来。
黄休复《益州名画记》
黄休复,原籍安徽,先世迁居上海嘉定,生平事迹未详。书完成于景德初年。分上,中、下三卷,记述了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年间,四川地区58位画家的事迹。作品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叙述古雅,详载了不少诗文典故。
黄休复对四格逐一阐明其含义:
逸格:“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神格:“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橱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
妙格:“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刀于解牛,类运斤斫鼻,自心付手,取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
能格:“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节岳融川,潜麟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逸、神、妙、能四品说到了北宋,被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旗帜鲜明的将逸品置于神、妙、能三格之上,从此这四品成为自称体系的品画标准,在绘画界影响进一步扩大。
逸:在艺术创作中,逸格是指得之自然,不拘形似,笔墨简妙而意趣俱足,有味外之味的作品;
神格是指妙合自然,笔墨神化,能将对象的生机活力、神态个性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的作品;
妙格是指笔墨超绝,能曲尽玄微的将对象的形与神表现出来的作品;
能格是指那种有一定的写实能力,能生动地表现对象外在特征的作品。
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中,除了唐朝朱景玄推王墨、李灵省和张志和三人的画为逸品,宋代黄休复推孙位一人的画为逸品之外,几百年内,人们几乎公认倪瓒的画足称逸品。
——韩德林《境生象外》
据此,我们大体体会到,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的精炼,意趣出常的作品。
宋徽宗赵佶主持宫廷画院时,否定了黄休复的次序,他排列的是“神、逸、妙、能为次”的顺序,反映了他的“专尚法度”的评画要求。
赵佶这个评画标准,当时也只适用于画院。
南宋邓椿就认为黄休复把逸格“首置之为当也”。将逸格的拉上拉下,可看出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不同审美观对立斗争的情况。
黄休复在神品之上置逸品,这逸品之画比之神品之画,差别唯在“味”而已。也就是说,在画面艺术中,渗透了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孜孜追求的那种清高、旷达、超脱、飘逸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
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宋代黄休复推孙位一人的画为逸品之外,几百年来,人们几乎公认元代倪瓒的画足称逸品。
韩林德《境生象外》
“逸格和神格之间并非是一个层面的关系。失于逸格并不能得到神格。
因为逸格不在正常的本法之内,没有规则,莫可楷模,而神品是属于“应物象形的本法范畴,是可以学的。能格可升妙格与神格,而神格是很难升到逸格的。
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
(2)、郭若虚的“气韵非师”与“用笔三病”
郭若虚,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为宋真宗郭皇后的侄孙,曾任备库史等,并曾为贺正旦副使出使辽。
《图画见闻志》为续《历代名画记》而作。共六卷。第一卷有论述16篇,论及绘画作品及理论,颇为精到透彻,第二卷至第五卷则记述了自唐会昌二年至宋熙宁七年的画家共284人。末一卷阐述画道之正法。
“气韵非师”是北宋美术史家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本书是继张彦远之后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古法用笔以下无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郭若虚将气韵生动作为区别画家画和画匠画的标志。气韵生动不是磨练技巧可以得到,不是长年累月下苦功可以期求,而是“必在生知”。他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气韵产生于画家的脑子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