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国栋:周枏先生的《罗马法原论》错误举要——以上册为中心.doc
周枏先生的《罗马法原论》错误举要
——以上册为中心
徐国栋 1一、缘起 2
周枏先生是有影响的罗马法教授,国内多数罗马法学者皆出自其门下。 1983 年,他受司法部委托独力举办全国性的罗马法师资进修班,该班的进修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汉东、西南政法大学的张和光、吉林大学的龙斯荣都成为罗马法专任教师,后两者还出版了罗马法著作。我自己在西南读本科时就借助于翻译听过周先生的罗马法课,后来走上罗马法道路与这一经历并非无关。上述师资班的讲稿经安徽大学师生以及进修班的部分学员协力整理,于 1994 年形成《罗马法原论》上下册巨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于1997年从意大利留学两年回国后,收藏有差不多所有的意大利罗马法体系书并经常翻检, 周 先生的此书与它们相比少有逊色,甚至有些地方说得更详细,介乎教材与专著之间。其中对拉丁法律术语译名的高妙反映了作者对罗马法相应制度的精当理解和极佳的中文修养。例如,拉丁术语 Actio de in rem verso 从字义来看,很容易译成“转化物之诉”。但这样的翻译不可解, 周 先生将其翻译为“主人利得之诉”,就很好地表达了该诉权赋予奴隶的相对人在主人从其奴隶的特有产获利的范围内追索主人的权利的意思。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这些优点,这部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从如下事实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民法、罗马法教师,审读学生论文是我的日常工作,而我很少遇到一篇不引用这一巨著的论文。《罗马法原论》恐怕是 1994 年后中国引用率最高的法学著作之一。尽 管周枏 先生自外于名利场,其影响之深之巨,恐怕非热衷名利场的法学者可比,而且这种影响有与日俱增之势。周枏先生逝世后得到巨大哀荣,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但是,上述巨著也存在本文力图说明的缺陷。原因如下:第一,周枏先生完成它时年事已高,成书时已无精力对之精雕细刻;第二,该书是安徽大学民法教研室师生通力合作的结晶,无这种合作该书不可能面世,但也由于多头操作,众人水平参差不齐、写作风格不一可能带来缺陷;第三,周枏先生留学比利时并非专攻罗马法,而是头 3 年学习国际政治,后两年插入法学院三年级,对于罗马法,只学了“罗马法通论”和“罗马法学说与判例”两门课 3,而正常的罗马法教育需要学“罗马法阶梯”、“罗马法史”、“罗马法”、“ 罗马法原始文献解释 ” 4,这种对罗马法的接触不足必定要造成周先生的罗马法知识面相对窄的缺陷;第四,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是,周枏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留学比利时,学习的主要是欧洲当时的罗马法学问,经过70多年的理论进步,欧洲的罗马法思潮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周先生由于经历的历史波折,其巨著未能反映它们,造成某些论述的落后。
上述问题周先生并非不自知。因此,此书出版后,见到同行就求人校对是其身边人常见的现象,其并非受法学训练的子女都参与了校对工作。以下我根据自己的日记略述周先生请我校对此书的前前后后。 1994 年 10月,在第一届罗马法大会上见到周枏先生,请我为他校对此书。我从他知道,此前他请了米键,因米键去澳门工作而作罢。对我的请求也因我于1994年12月去意大利工作两年而作罢,但此事一直压在我心底,很为自己谢绝一个 80 多岁的老人的请求而遗憾。 1997 年 1 月我回国后,周枏又在来信中提出这一请求,我一直谢绝,因为当时手头事多,无暇为此等为人作嫁之事。2001年8月6日 ,我收到周枏先生的来信,表示还是希望我为他校对《罗马法原论》。同年 8 月 12 日 ,我产生一个想法:做一个交换:请 周枏 先生写他的罗马法教学经历发表于我主编的《罗马法与现代民法》,我同意校对他的《罗马法原论》。 8 月 14 - 18 日,我去兰州大学参加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年会, 提交的论文是“ 对《十二表法》的 4 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其中有对 周枏 先生在《罗马法原论》中附录的《十二表法》中译本错讹的批评。当时有安徽大学的老师与会,估计他把我的此文带回去给周枏看了。在会上遇到 遇到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张凯歌,对他谈了校对《罗马法原论》的想法,得到其共鸣。于是, 8 月 20 日 回厦门后我给 周枏 先生写信表达了上述意思; 8 月 30 日 ,我收到其回信,同意为我们的《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年刊写文章,并同意我校对他的《罗马法原论》。同年9月25日,作为修订周枏先生著作的必要步骤,我填写了商务印书馆寄来的项目申请表(相信在该馆有底可查)。此后,我专门购买了一套 2001 年版的《罗马法原论》(我过去使用的是 1994 年的版本)供校对之用。 2002 年 5 月,周 先生的《我与罗马法》完成,在同年出版的《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三卷发表。先生方的义务已履行,现在到了我履行的时候。就此等事项我与商务印书馆保持联系。 5 月 22 日 ,张凯歌 来电话称校订 周枏 先生的书要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