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而情美学转进_明代自然情论诗学观萌发.pdfVIP

由法而情美学转进_明代自然情论诗学观萌发.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法而情的美学转进 ———明代自然情论诗学观的萌发 肖 鹰 明代文艺思潮的演进,学界的共识是前期主张复古拟古,而后期主张激进情感主义。本文认为,这种前后断裂的划分, 是受制于前期文论托古革新的表象,严重忽略和误解明代前期文论(集中在诗学)演进中借古求新的美学精神变革, 这个变革实际上为王阳明主张的“情本体”的心学美学和其后的个人主义情感美学打下基础。本文主旨即探讨这个 “由法而情”的美学观念演变历程,试图阐明前期明代文艺思想的拟古崇法,不仅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路线,反而是在 “古”和“法”的前提下,确立“吟咏性情”的诗学精神。 一、“不求其成文而文生” 在明朝文论史中,作为开国文臣的宋濂(1310— 1381),不仅以其历史在先,而且在逻辑起 点上为明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开端。他的文论,当然是为朱明王朝政权的建构和巩 固提供一种相配合的美学思想。宋濂的文论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文原》一文中。这篇非常短 小的文论,将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前三章“原道”、“宗经”、“征圣”的主要思想概括地表 达了出来。如果认为,在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以复古拟古的主张为 主导,那么,宋濂的《文原》可视作一纲领性文件:“呜呼!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 宜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章,斯所谓乘阴阳之大化,正三纲而齐六纪者也;亘宇宙之始 ① 终,类万物而周八极者也。呜呼!非知经天纬地之文者,恶足以语此!”宋濂的文论本体观,是 以《易传·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整体思想来看待“文”。这种 文论观,把天文、地理和包括文章在内的人文视作一个宇宙整体的不同表现———“文”。天、地、 人,三者虽然表现不同,但却属于共同的本体,因此,是相互影响的。《易传·系辞下》说:“《易》 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 43 文艺研究2012 年第2 期 ② 之道也。”在这种宇宙整体观下,不仅封建伦理体制被赋予了超人伦的形上意义,而且作为狭 义的“人文”的文章也在这个宇宙整体中被赋予了形上意义。 美国学者刘若愚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上文论有系统的阐释。他主张,“形上文论”就是“以 文学为宇宙原理之显示这种概念为基础的各种理论”;“宇宙原理”在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学说 中都被定义为“道”。刘若愚虽然认为中国批评家折中和融合地使用儒道两家的“道”的概念, 但是,他在具体论述中却是偏向于庄子的思想。这个偏向明显表现在他对中国形上文论与西 方的模仿论、表现论和现象学美学诸文艺思想的比较中。比如他说:“至于宇宙、作家和文学作 品间的互相关系,在西方的模仿理论中,诗人或被认为有意识地模仿自然或人类社会,如亚里 士多德派和新古典派的理论,或被认为是神灵附体,而不自觉地吐出神谕,一如柏拉图在《伊 安篇》(Ion)中所描述的。可是,在中国的形上理论中,诗人被认为既非有意识地模仿自然,亦 非以纯粹无意识的方式反映 ‘道’———好像他是被他所不知而无力控制的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所驱使的一个被动的、巫师般的工具———而是在他所达到的主客观的区别已不存在的‘化境’ 中,自然地显示出‘道’。在形上观点看来,作家与宇宙的关系是一种动力(dynamic)的关系,含 ③ 有的一个转变的过程是:从有意识地致力于观照自然,转到与‘道’的直觉合一。”宋濂所禀承 的“形上文论”,是与基于庄子道学的“与道合一”的文学观不同宗旨的。他关于文的观念,“吾 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宜之”,是直接沿用先秦儒家《易传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