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有感.docVIP

【doc】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有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oc】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有感.doc

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有感 文史纵横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 秦汉考古: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 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有感 田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本文在重读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的基础上,梳理了秦汉考古的发展脉络,阐释了秦汉考古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标签, 论述了秦汉考古学的重大历史及现实意义,并指出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建议:秦汉考古要更新研究方法和运用新技术学科;应加强奏 汉中小城市的研究,以及早期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研究. 【关键词】秦汉考古;发展脉络;发展认识 自上世纪初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学科体系不断地完善发展,从研究 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材料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也为中国学术界 开辟了更深更广的研究领域.秦汉考古属于中国历史考古范畴.从时间 上看,它上起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下至220年东汉灭亡,经历了秦, 西汉,新莽,东汉四个朝代,共440年.在当时,中国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 权的大帝国,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盛,与周围少数 民族关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秦汉时代文献记载详细,各种遗迹和遗物 十分丰富,这使得秦汉考古不仅有广泛的研究课题,而且有充实的内容, 使其在中国历史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赵化成,高崇文等编着 的《秦汉考古》集中展示了秦汉文明的恢弘和秦汉考古的辉煌成就,考释 有据,资料详实,不仅是广大考古工作者研究的借鉴,也可以帮助在校学 习的考古专业学生激发兴趣,掌握考古知识,培养考古专业素质,还为广 大考古及文物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 ,秦汉考古学的渊源 秦汉考古学的前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方志学和金石学.自魏 晋南北朝起,许多地理方志,文学着作中就有大量关于秦汉遗迹,遗物 的记载.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籍中 就记载了秦汉时期的许多古城,陵墓,碑刻.尽管记述较为简略,但有 些秦汉遗迹至今已难觅踪迹,因此这些古代文献弥足珍贵.而在北宋 至明清时期十分盛行的金石学对传世秦汉古物的搜集范围非常广,如 碑刻,砖瓦,钱币,铜镜,玺印,封泥,明器等,人们对其编辑目录,着录文 字,墨拓图谱,题跋考证,出现了百余种专门着作Ⅲ.例如在唐朝日寸 发现的秦代石鼓,引起了文人的关注,许多人慕名前去临摹石鼓文,并 作拓片,着名学者韩愈也曾建议朝廷专门保护这些秦代文物,宋代的欧 阳修,郑樵还专门立着考证这些石鼓的年代.另如清代着名经史学家, 文学家毕沅在其担任陕西巡抚期间,考察了各州府,县,调查了关中名 胜古迹状况,作了详细记录,留下了《关中胜迹图志》等珍贵的第一手资 料,考证了如西汉帝陵分布等问题.同时,在他的主持下,翻修了司马 迁祠,重建西安灞桥等汉朝遗迹.如此观之,传统的地理方志学和金石 学对秦汉考古学研究仍有重要资料参考作用. 二,2O世纪初秦汉考古学的建立 19世纪后期至2o世纪前半叶外国人首先开始的,中国学者随后参 与的中国西部探险考察和边塞简牍研究涉及了秦汉考古的许多内容, 也引入了科学的调查与发掘方法.2o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 后在中亚地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探险考察,第二次考察时进入了新疆 甘肃地区,在长城边塞遗址首次发现了汉简700余枚,引起了国内外学 者的关注与研究,其中王国维,罗振玉合着的《流沙坠简》更是开创了我 国近代简牍学研究之先河.1927年北大考古学会以黄文弼为团长与瑞 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组了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了汉代烽燧遗址,发 掘出简牍17枚,1948年黄文弼出版了《罗布淖尔考古记》详细介绍了此 次发现.另外在1930年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考察额济纳河 流域时,亲自主持发掘了烽燧遗址,出土简牍一万余件,即着名的居延 汉简.另外,日本人在东北及朝鲜地区发掘了4o余座汉墓,并出版了 发掘报告.虽然上述的一些国外活动含有一定的不良动机,但我们应 看到其记录手段,研究方法都已具有近代考古学的一般特征,同时也促 进了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秦汉遗迹和文物,也改进了他们的研究和考 察方法. 随着西北,东北等地区的研究工作展开,近代考古学意义上的秦汉 考古由此开始.不过相比史前考古研究,秦汉考古方面的研究仍然主 要依靠丰富的史料以及传统金石学成果,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规模不 大,成果影晌较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n](. 三,新中国建立后秦汉考古学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的5O~7O年代,中国考古学迎来一个新时代.首 先,中央和地方设立了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如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设立考古学专业.其次,随着国家经 济建设的启动,大规模建设的展开,为了配合基建工作,考古调查,发掘 全面铺开,其中以抢救性发

文档评论(0)

cns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