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知识刚要——散文部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知识刚要——散文部分.doc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中国部分)知识纲要·散文篇 (2008-12-18 22:08:11) 转载 分类: 一、脉流 ??? 建国初期,由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抗美援朝的开展和胜利,为散文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反映抗美援朝的散文和通讯、特写成为新中国散文创作的第一声春雷。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使大批作家写下了成千篇动人心魄的壮美辞章,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形式多样。除抒情散文、通讯、报告、特写之外,传记文学、游记、随笔、杂文、小品文等等,也在曲折中获得了发展。 ???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散文创作进入一个繁荣期,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审美表现上,都有了新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散文题材的扩大,艺术性散文创作的繁荣。50年代末期,艺术性、抒情性散文增多,较有影响的如曹靖华的《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杨朔的《荔枝蜜》、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古战场春晓》、碧野的《雪路云程》、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丰子恺的《阿咪》、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峻青的《秋色赋》等。二是散文“诗化”现象的强化。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杨朔。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杨朔提出要像写诗那样写散文的主张,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审美倾向。三是散文作家风格的变化。巴金、冰心、叶圣陶、靳以等是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的老作家,他们写出了一批受人称道的散文。巴金的散文热烈、充实、凝重;冰心的散文细腻、含蓄、委婉;叶圣陶的散文朴实、厚重;靳以的散文热情奔放,诗意浓郁。一批中年作家也在散文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杨朔、刘白羽、秦牧等。 ??? 从1962年秋天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之后,散文创作又走入了低谷。有的散文紧跟形势,装腔作势,以势压人;有的散文大话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散文已经失去前一时期的光彩和辉煌。 1.抒情散文 ??? 参见“脉流”。 ??? 趁着贯彻“双百”方针的“春风”,杂文出现了短暂的复兴,经历过五四新文学运动洗礼和熏陶的中老年作家如茅盾、夏衍、巴金、叶圣陶、唐弢、巴人、徐懋庸、孟超、吴祖光等充当了杂文创作的中坚,诸多报人、学人、编辑、记者及年轻作家的参与,主流媒体的支持,壮大了“复兴”的声势,《“废名论”存疑》(夏衍,署名任晦)、《论“有啥吃啥”》(巴金)、《老爷说的准没错》(叶圣陶)、《言论老生》(唐弢)、《况钟的笔》(巴人)等俱是切中时弊的名篇,也正是在这些杂文创作中又现“五四”风采。杂文“复兴”为时甚短,仅一年有余便因“反右”而夭折,但有的写手已足以担得起杂文家的名号,如徐懋庸、黄秋耘、邓拓、廖沫沙、严秀、牧惠等,他们在不同时期顽强地支撑着杂文的创作。 ??? 60年代初,在一批老作家的支持下,杂文创作再度活跃了一阵,邓拓陆续发表了《燕山夜话》,还同吴晗、廖沫沙等合写《三家村札记》,以杂家杂谈的方式来履行“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的宗旨,但正是杂家杂谈中的现实关怀酿成了“文革”前夕“反党黑帮”第一案。 ??? 50年代初反映抗美援朝的通讯、特写,如《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60年代初期,开始广泛使用报告文学这个名称,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如:王磊、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甄为民、佟希民、雷润明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徐迟的《祁连山下》,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等。 ??? 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的《高玉宝》、黄钢的《革命母亲夏娘娘》、陶承的《我的一家》、杨植霖等的《王若飞在狱中》、罗广斌等的《在烈火中永生》等,都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杨朔的散文 ??? 杨朔早年参加革命,到过延安,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写过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大量通讯报道,50年代中期以后较为集中地从事散文创作。杨朔是以“诗人”之心来对待散文的,他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①] 因此杨朔的散文是全方位地向诗歌,尤其是向中国古典诗词学习,从语言的锤炼,到意象的选择,到意境的营构。此中运用最为娴熟的艺术手法,以主题表现而论,就是托物寄情或者借物咏志;以结构方法而论,就是起笔求自然,承转有跌宕,卒章显其志。杨朔流传较广,颇受时人好评的主要代表作如《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以及《海市》、《泰山极顶》

文档评论(0)

ucu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