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表的主要作的品的定稿.doc
发表的主要作品
1、《吃氛围》----刊于《山西法制报》、《山西日报》;
2、《征收环境补偿费,环境有价时代开始》----刊于《山西日报》;
3、《热浪涌起须冷静,污染切莫进新区》----刊于《中国环境报》;
4、《省委书记的绿色情怀》----刊于《湖南环境报》、《湖南日报》;
5、《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1991年8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6、“环保系列评论”(1、《遭一时之怨,受百年之赞》;2、《“老大难”难在老大》;3、《收起政策,执行对策》;4、让《“六五”劲风四季吹荡》)------1991年2月至7月分别刊于《山西环境报》;
7、“传统文化反思”系列(1、《轻草观念应该休矣》;2、《走出狩猎情结的阴影》;3、《抛弃遁归自然的传统》;4、《何其执着的生育观》;5、《古代农耕礼仪的悲哀》;6、《呼唤绿色文化》。)------1991年8月至11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8、《别吵,让我静静睡个觉》、《批地热中的冷思考》、《铁笔书写环保法制新篇章》-----1993年刊于《山西环境报》;
9、《绿水青山几多愁》-----1994年10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10、《山西环境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写在山西环保条例出台之际》------1996年刊于《政府法制》杂志第三期;
11、《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环保立法》----1998年刊于《中国环境管理》杂志第五期、1998年收于《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12、《山西打响环保攻坚战,环保列入干部政绩考核》----1998年6月9日刊于《人民日报》;
13、环境法制系列笔谈(20篇)------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刊于《山西环境报》;
14、《绿歌飘过三十年》----2009年9月载于《山西环保网》,2009年11月刊于国家《环境保护》杂志、《山西画报〈绿色印象〉》杂志;
15、《二十载耕耘与思考》----2009年9月载于《山西环保网》。
1989—2009年,在山西环境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管理杂志、山西晚报、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山西环保网等报刊和网站发表文章500余篇。
附件(文章16篇)
附件一(传统文化反思系列六篇)
轻 草 观 念 应 该 休 矣
——传统文化反思之一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轻草观念。
洪荒远古之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向农耕生产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放火烧掉地上的野草,劈田下种。从此,不但烧荒代代相沿,经久不衰,而且,除草成了农民春耕夏耘中的头等大事。手持秦犁汉耙躬耕垄亩的中国农民,不知草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之功能,只晓得草的存在便是与庄稼争地皮、争肥料、争水份,草与庄稼你死我活,你去我留。因此,农民们锄地实际上就是锄草五黄六月到乡下走一遭,当你目睹农人头顶烈日、挥锄劈草的狠劲和费上半个时辰拨掉一根盘根错节的野草之后的欣慰,你就会明白他们思想中草的地位。 如果说,在农人的眼里,草是处,那么,在牧人的心中,它的境况好多了。且不说游牧民族一年四季辗转追寻草地,即使那些定居某地、养羊牧马的人也少不了四处觅草。然而,在这里,草只是作为牲畜的食物而被人看重,它在维系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仍然未被认识,因为大规模放牧的结果就是草地的减少和根绝。草的作用的这点显示,正是其真正价值未被国人认识的悲惨写照。
生产实践中对草的轻视,必然上升到文化之中。草有这样一种繁体写法:“马草”这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宇,马吃草,草是马的食物。对草的鄙夷不屑,产生出象“草木之人”、“草芥”、“草包”、“草民”、“草野”和“菅人命”这样的说对草的痛恨,导致了‘寸草不留”、“斩草除根”等词语的广泛应用。至于鲜花和毒草被作为好坏事物的代名词的传统比喻,草十恶不赦了。历代文人的诗词曲赋中,轻草痕迹也随处可见。宋人《畲田调》中的“银钗金钏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就是对烧草劈地的讴歌礼赞。
轻草意识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单纯的经济观念,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伴生物。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男耕女织中形成了一个执着的生存观念: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殊不知,山水养人,更需人养,一味向自然环境索取,而不对象草这种维系自然生态平衡的物质加以保护,最终会使自己的努力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面对当今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求今日之是,弃昨日之非,彻底摈弃轻草观念,重新认识草的价值,树立种草养草意识,让华不仅保存足够的野草,而且拥有大量人工草。——传统文化反思之二
中华民族有一种由来已久、十分浓烈的狞猎。
远古之时,狩猎曾是我们祖先唯一的生活方式。他们茹毛饮血,身穿兽皮,项佩兽骨,撰文记事于龟甲兽骨之上。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兴起之后,人们不再终日追逐鹿了,但是,猎取野物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