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期的中测试质量分析报告.doc

六年级数学期的中测试质量分析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年级数学期的中测试质量分析报告的定稿.doc

六年级数学期中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雨花台区教研室 赵贵龙 一、命题指导思想 六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是一次合格性测试,是了解六年级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 的一次测试。本次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试用修订),主要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的单元内容。试卷在考查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考查,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数据 学 校 班级数 学生数 均 分 及格率 (%) 优分率 (%) 不及格人数 A 5 250 91.1 99.6 66.4 1 B 3 130 91.0 100 65.4 0 C 2 104 89.2 100 66.3 0 D 4 170 88.4 99.4 66.5 1 E 2 82 88.4 97.6 64.1 2 F 3 171 88.1 94.7 60.8 9 G 3 124 87.7 96.8 61.3 4 H 6 310 83.2 92.9 44.2 22 I 3 128 81.7 96.1 25.8 5 合 计 31 1469 87.4 97.0 56.9 4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校与校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后进生相对比较集中几所学校。从平均分看,9所学校分成两个档次,领先学校优势不明显。从优生率看,差异较显著,见下图: 三、卷面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 ① 审题不仔细。如第一部分第3题,“计算÷(+)×20” 有学生这样算: ÷(+)×20 =××20 [括号内“+”误看成“-”计算] = 再如第一部分第4题,“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厘米,求圆锥的 体积。”有学生这样列式:×3.14×3×4×5 [没有统一单位名称] ② 验算不自觉。如如第四部分第5题,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 错误一 错误二 7+5=12 2时30分=150分, ︰=5︰7 360×=210(千米) 150×=62.5(分) 360×=150(千米) 150×=87.5(分) 360÷62.5=5.76(千米) 360÷87.5=4.1 (千米) [如果学生养成了自觉验算的习惯,将结果代入题中试一试,错误将会减少。] 2、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 少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应用简便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死搬硬套,稍有变化就不会做或出现错误。如第一部分第3题“22÷7+22×”,错误类型如下: ① 22÷7+22× ② 22÷7+22× ③ 22÷7+22× =(7×)× =(7×)+(22÷2) =22+(7×) =6× =6+1 =20+6 = =7 =26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得死”,教得“不活”,“教不会,练也要练会带来的问题] 3、书写不规范的问题 从抽样看的试卷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如阿拉伯数字中的“2”、“3”、“5”书写潦草;小数点、除号中小圆点写得随意;应用题中的列式计算等号上下不对齐;计算题中约分,约后的数书写位置不正确;“≈”写成“ ”;还有个别学生用笔不符合要求等等。 4、学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匮乏。   如是利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本题,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有读懂题,便盲目计算,另外,= 25X=600 X=24 答:需要24块。 ② 3×3×3=27(立方分米) 解:设需要X块。 = X≈186 答:约需要186块。 ③ 解:设需要X块。 5X=3×200 5X=600 X=120 答:需要120块。 四、对下阶段教学几点启示 1、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的2004年《考试说明》的宗旨是:测试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重视现行教材,又体现课改理念,教学大纲,坚持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强调基本方法,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联系,不追求题,而题的思维质量和所用的基本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生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