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四《咏荆轲》 .docVIP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五十四《咏荆轲》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历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是陶渊明的一首怀古伤时、借古寄慨的咏史诗。写的是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的英勇壮烈事迹。先是,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待他不好,逃回燕国,想召募勇士刺杀秦王,荆轲被召。荆轲原为战国时齐国人,自齐徒卫,卫人谓之庆卿,到燕国后,燕人又称之为荆卿。据司马贞《史记索引》解“卿”字说:“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而称子也。”荆轲被召以后,受到太子的优厚礼遇和敬重,于是他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去进献秦王,在地图中藏了一把匕首,以便借机行刺。临行时,燕太子丹和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为荆轲饯行。他的友人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众皆怒发冲冠,然后荆轲登车而去,见秦王。由于他剑术不精,没有刺中秦王,反被卫士所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诗人依据这个史实,经过自己想象和创造,附丽了个人浓厚的感情色彩,写成了这首千古传诵不衰的咏史诗。 据王瑶先生推断,《咏荆轲》与《咏二疏》、《咏三良》“当为一时所作”,“这三诗都作于永初二年(421)以后;今暂系于宋废帝景平元年癸亥(423),本年渊明五十九岁”,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刘裕篡夺东晋、建立新朝不久,富有正义感的诗人陶渊明,面对刘裕篡权夺位的罪恶行径,深怀义愤和不满,于是写下了这首借古抒怀的诗篇。诗中热情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歌颂了他抗击强暴、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对其失败深表惋惜,同时借以抒发了作者对强暴者的反抗情绪与愤懑感情。在历代的咏史诗中,如此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不多见的。 《咏荆轲》全诗共三十句,按照其结构顺序,可分为五个层次、三个段落。现逐层分析如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这是第一层,写燕丹为了报仇,交代了燕丹与荆轲的关系。起首二句,直言不讳地提示出燕太子丹供养门客的目的,在于向秦王嬴政报仇。这里,“善”与“报”呼应极为紧密,“善养士”只是一种手段,“报强嬴”则是预期目的。“强嬴”,指秦国,因为秦王姓嬴。“强嬴”一词,如与篇末称嬴政为“豪主”联系起来看,似乎并无褒意。“招集”二句,写出燕太子丹为了报仇而采取招募勇士的具体行动,终于得到英俊贤能人物荆轲。所谓“百夫良”,据《诗经·秦风·黄鸟》记载:秦穆公在位之时,有三位良臣被称为“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郑笺》解释说:“百夫之特”为“百夫之中最雄俊也”,“百夫之防”与“百夫之御”均为“此一人可当百人”。“百夫良”语本此,即指超越百人的勇士。诗人将荆轲与“百夫良”并提,不难想见诗人对荆轲的高度评价,一种景仰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一层中,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词语的运用,就已透露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这是第二层,写荆轲离别燕京,以及燕丹及宾客为其慷慨送行的情景。当荆轲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即将离开燕京、提剑赴秦的时候,燕太子丹及宾客都前来为荆轲送行。“素骥”二句,写出送别的悲壮气氛。据《史记》记载,燕丹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不仅他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而且作者又把他们骑的马想象为白马,有力地渲染了送行时的慷慨悲壮的气氛。“雄发”二句,化用了《史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的句意,极力形容荆轲激动的情状,怒发冲冠,大义凛然,突显出荆轲的猛气与义愤,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以上两层为第一段,写燕丹得到荆轲,并为荆轲离京赴秦慷慨送行。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在这第三层中,“饮饯”四句,正面描写了在易水上为荆轲置酒饯行的感发人心的场面。当时,易水设宴,群英列座,席间,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助兴,燕丹的门客宋意放声高歌,真是奏乐歌唱,举杯换盏,好不热闹!但从“击悲筑”的“悲”字,却已透露出整个宴会的悲壮激昂的气氛。接着,“萧萧”四句,又以景物作为烘托,把宴会的悲壮激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四句中,前二句化用了《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句意,借眼前的寒波淡淡和耳边的哀风萧萧,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后二句描写人们伴随音乐的转换而引起感情的变化。一般说来,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各自有其不同妙用。商音比较悲凉,听后

文档评论(0)

ucu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