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5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危机评述.doc
2005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危机评述
叶秉喜????2006年4月11日作者系上海卓跃咨询合伙人 ? 栏目:特别策划
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危机:广本、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索尼等等,被神化了的跨国公司优秀管理水平似乎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卓跃咨询粗略估算,因为危机事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损失至少有50亿元。跨国公司何以至此?我们认为,变化的不是这些跨国公司本身,而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媒体环境和消费习惯,这将成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研究的新命题。在本文中,卓跃咨询推出“危机管理5P模型”(见附件),并以此为标准,对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生的10个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做出评述。
索尼“问题相机”危机
品牌:索尼
危机性质:产品质量
危机指数:6分 / 综合评价:4分
案例简述:
2005年12月上旬,浙江方面抽检发现,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包括自动白平衡失效、成像均匀度不好、液晶屏亮度不够、自动曝光不准确等问题,被定性为“不合格”。
案例点评:
索尼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是整个公司在巨亏的压力下面临着出井伸之退位、外国人霍华德·斯金格担任CEO之后,如何带领企业转型寻找方向的问题,其次则是12月22日北京市统计局通报经济普查数据,并曝光部分违规企业,索尼赫然在榜。索尼已经是四面楚歌了!就索尼在问题相机方面的拙劣表现来看,我们似乎还看不到索尼人对自身问题严重性的认知程度,索尼必须迅速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强化危机管理的力度,彰显其管理的艺术性和成熟度,针对政府、消费者、公众,以坦诚、负责任、近距离地作系列性的沟通和交流。
雀巢“碘超标”危机
品牌:雀巢
危机性质:产品安全
危机指数:5.5 / 综合评价:8分
案例简述:
2005年5月25日,在迎“六一”儿童商品抽检中,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赫然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
案例点评:
雀巢在危机爆发后,由于危机管理缺失、不作为甚至欲盖弥彰的做法成了2005年跨国公司危机处理过程中最大的败笔。首先,雀巢危机意识极为淡薄,也没有建立一套危机预警和避免机制。危机发生以后,在媒体追踪下,发言人仓促应对,而且面对质疑答非所问,甚至试图逃避采访。其次,态度怠慢,对公众及媒体的质疑不予理睬,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从起初置之不理、拒不交待货物流向,到承诺只换不退,再到同意退货,然后是道歉声明,所有这些几乎都是在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媒体、消费者的要求和监督,以及律师举证的情况下,才一步步得以实现的。
肯德基“苏丹红”事件
品牌:肯德基
危机性质:食品安全
危机指数:5综合评价:64分
案例简述:
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案例点评:
态度比较端正,百胜对危机事件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前后的说辞显得有些矛盾。餐饮和食品行业属于危机高爆发行业,肯德基事件的处理拥有相对完善的体系,但苏丹红事件中的危机防范意识则表现的一般。百胜在危机事件中的准备也属于比较完善,但苏丹红事件中的准备措施则表现平常。对危机事件的参与处理比较积极,反应速度比较快,把苏丹红事件对百胜的影响降到最低方面做的不错,但把“危”变“机”仍需提高。
宝洁“SK-II安全危机”事件
品牌:SK-II
危机性质:产品安全、舆论危机
危机指数:5.3 / 综合评价:20分
案例简述:
2005年3月初,江西消费者将宝洁告上法庭,原因是使用SK-II产品后,非但没有出现宣传的神奇功效,反而导致皮肤灼伤;并在该产品掩藏在中文下的日文产品成分说明中发现俗称“烧碱”的氢氧化钠。
案例点评:
宝洁公司在应对危机中的表现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在危机处理态度上,欠缺成熟的做法。宝洁在事情发生后只是发了两份声明,强调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而忽略了消费者的感受,无论是对媒体还是消费者,态度上都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个体的尊重。第二,在危机的处理细节上,欠缺技巧。请刘嘉玲来证明企业的“清白”,是一个败笔。在一个由于技术问题和广告虚假宣传文体而引发的信任危机中,明星是完全缺乏公信力的,明星卷入事件只能让事件增加传播价值,为本来可能逐渐平淡的舆论增加传播热点。第三,宝洁公司缺乏与公众,特别是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危机爆发的24小时内,宝洁并没有太多反应。
高露洁“含致癌成份”危机
品牌:高露洁
危机性质:产品安全、舆论危机
危机指数:5 / 综合评价:32分
案例描述:
2005年4月17日,国内有媒体报道“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国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