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VIP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oc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本课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 释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只有四个字,从内容理解的角度上,应该怎样停顿?是读作“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为什么? (“兰亭集/序”,因为书下注释告诉我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题目是指兰亭诗集的序言。这种为诗集而作的序,我们并不陌生,《滕王阁序》也属于这类。) 背景知识: 大家可能对“修禊诗会”很感兴趣,那么什么是“修禊”呢?。 (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所谓“修”可理解为“举行”。“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详的礼俗之事。 在兰亭的这次修禊诗会,采用了一种传统的宴饮风俗,就是“流觞曲水”。所谓“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酒宴游戏,“觞”指酒杯,字面上理解就是“流动的酒杯,曲折的水道”,给大家看老师的照片,看书下注释。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击鼓传花”,但却风雅而有趣。) 检查预习 古人尚且如此风雅,我们也风雅一回。今天我在这里想用“流觞曲水”的方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我手中有一杯酒,大家的手就是水道,这杯酒就在你们手中流动,在课件上我会打出问题,能回答出问题的同学就不用把酒杯往下传了,可以饮了这杯酒,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不难,但也怕大家过于谦让,所以传到第四个人必须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趣舍万殊 若合一契 一死生 齐彭殇 2、翻译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分析课文 齐读第一节,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这次兰亭盛会的感受。 作者不仅是乐,而且是感慨“信”可乐也。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让作者“乐”在其中,。请从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环境、气候、作者兴致等角度,说说兰亭盛会为什么能让作者深感快乐。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生机盎然 地点:会稽山阴——山的北面,阴凉 人群:群贤毕至——优秀人才 环境:山、林、竹、水——山清水秀, 气候:天朗气清——宜人 兴致:既有天地万物的审美,又有对宇宙的思考的理趣 所以有视听享受,又有对生命的思考,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这样的“人之相与”的乐趣不仅仅在兰亭盛会上才有,作者推而广之,在第二节,告诉我们不同的人虽爱好不同,但总会有自己的快乐。这是第二节的哪几句? 但是快乐并不长久,当厌倦,当情随事迁之时,快乐满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快乐消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大家读第二节后半部分,概括一下。 (人的情感变化迅速、生命短暂有限——真正的感慨) 作者用一个字表达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受——痛,让人觉得悲痛。 5、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大讨论,他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人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或者对死亡的恐惧在快乐得意时产生,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 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 (正是因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让人痛苦,只有热爱生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才会关注珍惜生命。) 6、消极的是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环境,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 7、在消极环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该怎么翻译?这哪里是古人云,分明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翻译:死和生一样,也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他自己也这样践行的。死和活都要有价值,他的书法“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潇洒而灵秀,充满生命力,正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努力。)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古文观止》) (痛在生命短暂,痛在消极的环境) 8、像王羲之这样看重生命价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说“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应该有知音之感,为何会“临文嗟悼”呢?读第三节前半部分。 (“固”,大家本来应该知道的,却被抛弃。我们看前人,会为他们感到遗憾,后人看我们也会感到遗憾。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写下作序的原因,“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将他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人类普遍的局限性。) 9、第二节的感情“痛”与第三节的“悲”,两个字能否调换? (“痛”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