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10年MCM 北大数院Finalist大奖获奖团队(定稿).doc

专访2010年MCM 北大数院Finalist大奖获奖团队(定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访2010年MCM 北大数院Finalist大奖获奖团队(定稿).doc

专访2010年MCM 北大数院Finalist大奖获奖团队 ——专访2010年MCM 我院Finalist大奖获奖团队 撰稿:李显文 记者:叶立早 盛开 ? 注:本文刊载于北大数学学院团刊《数学风采》,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北京五月的骄阳,已经渐渐开始加大功率,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数院人最为期待的校级竞赛——“江泽涵杯”数学建模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建模的三天,很多周围的同学都模仿着过来人,熬夜工作,以便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建模队伍,他们不打疲劳战,不在赛前做特别准备。他们怀着热情,分工合作,一举拿下了MCM(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inalist奖项(在2254支参赛队中位于前1%),为学校和院系赢得了国际级的荣誉。 于是我们《数学风采》的记者们带着疑惑,走入他们的光环之中,与有心参与数模竞赛的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独一无二,没有复刻的成功经验。 ? 关于合作 参加数模竞赛,与高中普遍的竞赛不同之处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数模的题目十分复杂,需要先将一个来自工程、经济、金融或是社会领域的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分析和计算得到答案,最后将所得的答案应用于实际。这个绝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张瑞勋学长给我们介绍说,他们的队伍并不是类似工厂中流水线作业一样的严格分工,这点与很多参赛队伍都不一样。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分工,苏炜杰利用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将拿到的试题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表达出来;余越则负责计算机编程,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中的计算方面的难题;张瑞勋最终用英文将他们的解决过程和结果定稿,写出一篇结果性质的论文。然而三人的分工又是模糊的,每个过程都是三人群策群力完成的,尤其是最后写论文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最终将论文一改再改,终于得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成果。 “关键还是要有一个三人同步的思路,顺着这个大方向来走,才能有对题目的大体方向把握。”余越学长如是说。 ? 关于选择 参加数模竞赛的队伍一开始都会拿到两个题目,这两个题目风格迥异,所用的知识面也不相同。每个参赛队伍都必须选择一个题目来完成,审题便成了一开始就需要面对的难题。 2010年度MCM大赛的两个题目,第一个是关于打棒垒球时球棒的击球点选在哪儿才能打出最大力气,也就是所谓寻找“The Sweet Spot”的问题;第二个则是寻找连续刑事案件中地点分布规律的问题。 苏炜杰学长跟我们谈了选择的过程。当时他们花了大半天时间仔细地阅读这两个给定题目,并且三人反复讨论可能用到的知识。鉴于第一题偏向于运用物理知识,而第二个则可能用到概率知识更多一点,拥有两个概统系学生的这支队伍最终选择了去完成第二题。 “选定了一道题,就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顾及另外的题目,否则只会动摇信心,影响完成效果。”张瑞勋的一句话让我们都陷入了沉思。 ? 关于平时 “那么如果想要参加国内或是国际的数模竞赛,我们平时需要做什么知识积累或者准备呢?”我们问了一个同学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 然而听到这个问题后,一直滔滔不绝的三位师兄却给出我们一个大跌眼镜的回答:“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准备的。” 然后他们补充解释说,他们这个“不准备”不同于四六级考试的“裸考”之类的不准备,而是平常专门的准备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现实中出现的数学相关的题目太多,不可能去压题压到相近的。而且这种题目完成的精力消耗都比较大,也不会有“模拟卷”给他们做。 “平时多准备点相关的知识,打好专业的知识基础。”余越强调说,“因为建模这个团队,肯定需要一个具备较高专业知识运用水平的人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最好有一个精通计算机编程知识的人来帮忙编程。这些,都是平常可以锻炼的方面。” 比赛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灵感,在讨论的时候,一点灵感可以加快进程很多。 ? 关于这支队伍 这支队伍很奇特,三名成员在之前就已经亲如弟兄。张瑞勋和苏炜杰是室友,而余越则在对面寝室,他们很早就已经在数模竞赛这个领域互相合作过,不过这次是第一次三人组队去参加MCM,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比赛时间是寒假,很巧的是他们三个都是浙江人,于是比赛时便聚在了张瑞勋的家中参加比赛,相对条件比较好。比赛时他们都是正常时间作息,但是工作时间便全身心投入进去,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高效率也保证了他们只需要最后要交成果时稍微赶赶工,而不必打体力战,熬夜至天明。 其实这次参赛他们也有一点点小遗憾,就是差一点点就拿到了Outstanding大奖,在B问题上今年给的名额比起往年都要少,最终也在Finalist奖项中获得第一名。 “其实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全身心投入进一件事情,为之奋斗一段时间,就会非常有感觉。”张瑞勋平静地说。 ? 笔者手记:在采访结束前,我们和师兄们谈论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话题,他们也非常随和大方地说了很多自己走学数学之路的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