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20121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与空间复习 2012,12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综合性 区域性 环境性 系统性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能量的来源 引力的来源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能量的来源 物质的交换 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地球表层环境与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雪覆盖圈 固、液、气三态物质 垂直分层 水平分异 多级嵌套 物质传输、能量流动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有作用、影响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有作用与影响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和谐和可持续 宇宙中的地球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大气圈 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受地球引力作用的气体外壳,也称为大气层或地球大气。 大气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对宇宙有害辐射或高能粒子起屏蔽作用,还为生命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大气是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载体,是地表环境中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 大气的物质组成 地球大气的总质量估计为5.27*1015t,不到地球总重量的1%。 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质量主要集中在大气圈的下层或底部。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通常把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大气杂质。 干洁空气和湿空气 干洁空气是除水汽及大气杂质外的空气总称,干洁大气的分子量为28.966。 干洁大气的成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气体成分,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合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99.9%; 另外还有少量的氩、二氧化碳CO2、臭氧O3、各种氮氧化合物及其他一些惰性气体。 微量成分---大气杂质 大气中除气体成分外,还含有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液态颗粒杂质,简称气溶胶。 气溶胶中的固体粒子为物质燃烧成的粉灰、风扬起的灰尘、火山喷发的烟尘以及海盐颗粒、孢子、花粉、细菌等杂质;液态颗粒主要是水滴、过冷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微粒。 气溶胶粒子可以吸附或溶解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化学反应,污染大气。 空气污染---酸雨 酸雨 (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 发现酸雨 酸雨不是一直都有的,而是随着工业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酸雨的形成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 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的原理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热辐射特征(长短波辐射,散射) 大气的保温效应 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 描述气象特征的主要要素: ------T,P,R,RH,云、风、日照时数,辐射强度等 天气现象:雨、雹、雷电、雪、霜、露、雾、雨凇、雾凇 大气光学现象:虹、华、晕、海市蜃楼、佛光、极光 降水特征:暴雨、暴雪、冰雹 天气过程:梅雨、寒潮、台风、龙卷 人工降水:消雹、增减雨 大气观测 按云底高度把云划为3个云族 1.高云族:卷云,卷层云,卷积云; 2.中云族:高层云,高积云; 3.低云族: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 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 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大气环流:3圈环流 雨带 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副热带高压移动和中国天气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赤道低压属热力低压。 赤道低压使气流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