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转轨经济中的地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ppt

第十六讲转轨经济中的地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讲转轨经济中的地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ppt

第十六讲 转轨经济中的地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第十六讲 转轨经济中的地区经济 结构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第二节 区域差异——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 长的重要资源 第三节 地区间经济结构差异与地区经济的 平衡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1. 我国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其演变 2. 我国经济地带及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3. 协调经济区域布局需要注意的若干原则 1. 我国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其演变 经济地带划分的四个阶段 :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50年代 按照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我国经济地理自然条件,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部 分 。 这基本上是按照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我国经济地理自然条件而划分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沿海与内地总体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这种划分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但这种划分方式只是一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对落后的现实予以被动地、机械地确认,并不具有更积极的发展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 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七大行政区,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区域划分的意义,兼顾了地区的经济因素。 这种七大区的经济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并以行政省市区划为基础进行的,目的主要是在扩大范围的行政管辖区的基础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尽管其中包括经济关系的处理需要,但并未真正将区域划分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从军事的战略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军事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军事、行政、政治、经济地带。 同时,将原来的七大经济区中的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六大经济行政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从属于经济、行政、军事战略等方面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展开的,其结果是造成生产力布局上的极端扭曲和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 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及特点,对我国经济地带及相应的经济区域进行新的划分,就经济地带而言,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边远等三大地带。 东部沿海:辽宁、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9省市。 中部内陆: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9省市。 西部地区: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内蒙、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鲜明特征的经济区 :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州、深圳)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上海、江苏) 环渤海经济区(京、津) 东北经济区(东三省) 中原经济区,山东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山陕经济区等。 2. 我国经济地带及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由东到西呈现出较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度状态。 从资源分布的总体上看,三大地带由东向西,又存在着倒梯度。 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仍在形成过程中,区域间在社会化大分工、专业化大协作等方面仍有待深化, 区域间专业化特征不突出,相应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较为严重,各省之间工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霍夫曼比例也较为接近,同时,越是按工业生产内在趋势要求集中度高的产业,如重化工业和新兴耐用消费品工业等,在我国区域间的集中度越低,分散度越高。 农业水土自然资源在区域间分布差异显著。 区域间能源特点差异大,丰裕程度相差悬殊,开发难易程度差别大。 3. 协调经济区域布局需要注意的若干原则 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形成,至少由三个因素决定: 一是分布于一定地理区域的资源天然因素,这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产业体系; 三是在具有特点的区域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而经济区域的形成机制,或者是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或者是主要通过计划机制,或者是两种机制的某种结合。 在我国,应充分注意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区域间的均衡与效率关系。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效率往往会成为首要目标,而由此又往往会扩大地区之间已有的显著差异;相反,若过于强调区域间差异的缩小,有可能削弱区域间竞争的动力,从而影响区域结构性效率的提升。 (2)区域间的梯度推进与增长点选择的关系。 梯度推进或称梯度是指根据经济地带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可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区域间贯彻均衡的原则,是不同地带和区域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步骤,依次梯度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