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教学凸显民族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凸显民族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语文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显性学科,语文教师理应承担起培育学生民族情感的责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培育基础情感是首要任务的意识,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采用不露痕迹、移情入境的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民族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落实到每一堂课中。
关键词:情感、内容、方法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国际背景的中国公民:他们能说得出十多种咖啡的配方和名称,文字里经常有卡布吉诺的情调,捧着玫瑰花过情人节,排长队去必胜客过圣诞节,相约去肯德基、麦当劳复习聊天,而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兴趣却越来越淡了。民族精神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严峻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应当在此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中华民族及其人民的内在灵魂。作为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是推动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民族教育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历来不缺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题材:屈原的上下求索,杜甫的忧国忧民,岳飞的仰天长啸,辛弃疾的慷慨悲壮,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谭嗣同的为国捐躯,林觉民的家国之痛,秋瑾的巾帼英姿……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从来也没放弃过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被专门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被旗帜鲜明的提出来以后。但是在落实这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民族基础情感的首要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主题道德形成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情感不仅是道德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在个体道德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的价值。它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动力功能、维持功能、选择功能、控制功能。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对于情感的培养主要诉诸理智,靠所谓的讲道理、阐述意义来完成,对于怎么以情感制约情感、以情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导向情感缺乏理论依据。打造民族精神,应该从民族的基础情感培养起。这一基础情感是指对形成民族情感有影响的情感体验,它分直接性基础情感和间接性基础情感。其中间接性基础情感主要指爱父母、爱老师、爱母校、爱家乡等不断扩展、放大了的爱心。这些基础性情感虽然与民族情感在内容指向上不完全相同,但在心理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在教育的影响下,有可能不断分化、演变和发展,成为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操。同时,情感是以感觉的方式引发和调动行为的,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从感情认知着手,以情感—体验型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作为切入口,带动知、行两方面的发展,达到提高民族精神认识、打造民族精神之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还要把握情感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构建培养的具体目标。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自尊心到民族信念的确立,构成一个不同层次的梯度等级,既要威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而骄傲,又要体会到遭受外族入侵时的苦难与抗争,还要体会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豪迈之情。教科书中有对祖国大好山河美好景色的描绘的《望九华》《三峡》;对历史问题进行反观回顾的《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陈涉世家》;有立足中国国情的《陈奂生上城》、《你知道“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吗?》;有展示中国风俗世情的《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水乡茶居》、《稀粥南北味》;有歌颂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廉洁自奉、坦荡正直等传统美德的《苏武传》、《五人墓碑记》、《谏太宗十思疏》、《荆轲刺秦王》;有关注平民的淳厚、善良与坚韧的《老王》、《母亲这样的女人》、《当炉女》;有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集中学习的宋词集粹、戏剧天地、唐诗集粹……学生可从中强烈地感受到古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理解分析,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拓展教学内容,适时引入鲜活的现实生活信息。在课堂上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入新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本身,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200年和200年初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教师可以把有关故事纳入课堂之中,这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人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又如“神六”发射成功,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学生们从这些当代精英身上感受到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明确了他们将来的努力方向。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语言文字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