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耳穴排出胆结石疗法耳穴定义:
耳穴疗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有效的排石疗法,现阶段胆结石的医药治疗总是围绕溶石开展,虽然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溶解的结石不能及时的排出,一段时间又会析出来,这就是用药后结石复发的原因。而耳穴治疗就是待结石完全溶解后,通过药物和耳穴的协同作用对胆囊反射区的双重刺激,将溶解的结石及时排出体外,达到治愈的目的。
耳穴疗法是我院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有效的排石疗法,现阶段胆结石的医药治疗总是围绕溶石开展,虽然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溶解的结石不能及时的排出,一段时间又会析出来,这就是用药后结石复发的原因。而耳穴治疗就是待结石完全溶解后,通过药物和耳穴的协同作用对胆囊反射区的双重刺激,将溶解的结石及时排出体外,达到治愈的目的。 小小耳朵,恰似一个微缩的人体,更像一个倒悬于母腹中的胎儿。其每个部位、每个穴位、每一点,都与人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对应关系。身体上某脏器、某部位有了病,会在耳朵上相应部位出现反映区、反映点。对之施以刺激,可以治疗、抑制身体上的疾病或疼痛。耳穴适应病症十分广泛,已被应用于150余种病症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包括多种疼痛性疾病,如胆绞痛、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胆囊炎、急性结膜炎、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以及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别是近年来,耳针在治疗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肾结石、戒烟、减肥以及青年痤疮、黄褐斑等等方面,更有较之其他疗法更为明显的效果。 耳穴图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是,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人体某一部分有病时,就会反应在耳郭的一定部位上,这些部位就是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统称为耳穴。 体内脏或躯体的部位在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穴的相应区域有体,现耳穴的病理反应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变形如隆起、凹陷、结节、皱褶等,变色如点片状红晕、充血、白色、暗红色、中间白周围红晕,血管改变如充盈、鼓胀、扭曲、网状、环状等,皮肤出现脱屑、丘疹等,还有部分穴位处有明显压痛等,不同的反应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我们的祖先对耳穴能防疾治病早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记载。 《内经》中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 “胃足阳明之脉……循颊车,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从巅至耳上角”,“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黄帝内经太素》云:“小肠病者,当耳前热。” 《奇经八脉考》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如阴阳二跷脉循行“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意思是指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 这些零散的古代论述为耳穴疗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耳穴疗法能防治疾病是通过对耳郭上特定区域(即耳穴)的刺激后,通过复杂的人体自身良性综合调节来完成。 耳穴的发展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振鋆所著《厘正按摩要求》中最早绘制了耳背分属五脏的中医耳穴理论图谱,这种分属方法源于中医整体观,体现了耳与人体局部的藕合相关性,这是世界上第一张与现代医学思想相贯通的耳穴图。 一九五七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吉尔(Nogier)经过历时六年的悉心研究,向全世界公布了耳穴分布状如胚胎倒影之重大发现,并指出脏器病变会引起耳廓相应部位皮肤电阻显著降低,故可藉此进行“耳穴诊断”;他还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耳针疗法”。 一九五九年,前苏联医生V.L.K.richisvili报道,动物和人一样,其脏器在耳廓上亦有“投影”。 七十年代,美国医生Sternlich和Lichstein通过尸体解剖发现,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之耳垂上多有一条斜行皱纹。其后,人们将这种改变称为“耳垂斜皱纹”、“耳折症”和“冠状沟”等。 1990年11月28-30日,WHO(世界卫生组织)在里昂召开了耳针术语工作会议,WHO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在会上指出,“从科学上说,在针刺的所有微针系统中,提供了最好的文件和发展得最好的可能就是耳针了,他又是最实际和已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1992年10月16日,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明令从199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