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pdf

第62卷第12期 地 理 学 报 Vol.62,No.12 2007年12月 ACTAGEOGRAPHICASINICA Dec.,2007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 贺灿飞,潘峰华,孙 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 摘要: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 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I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 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空间尺度越小,产 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著相关。基于比较 优势、全球化和制度分权以及集聚经济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考察影响产业地理集聚因素 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接近资源优势,农产品投入较多的产业较分散,金属矿物 投入较多的产业较为集中,非金属矿物依赖性产业在四位数层次集中,在三位数层级显著分 散。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产业地理集聚,区域分权促使制造业分散布局,在省级 层次尤为显著。集聚经济显著推动制造业地理集聚,但在县级层次更为重要。高技能劳动力 比重较高和外部科研力量依赖性产业则较为分散,产业联系没能促进中国产业的地理集聚, 可能与地方保护和模仿政策等反市场力量有关。研究表明,空间尺度和经济转轨引致的制度 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非常重要。 关键词:制造业;地理集中;集聚经济;比较优势;区域分权;中国 1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发生了显 著变化,众多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越来越集聚,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1] 集群和产业集聚区 。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更为开放,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企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通过地理集聚增强竞争 力。产业地理集中可能源于资源优势或者集聚经济[2] 。在中国,伴随经济转轨的制度变化 [3,4] 也是理解产业地理格局的重要视角 。不同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还取决于产业和空间尺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模型可以解释产 [5] 业的地理格局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区位取决于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外生资源禀 赋,产业接近资源并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在给定交通成本情况下,产业资源投 入强度将显著影响产业的地理格局[6,7] 。但资源投入对产业地理格局的影响可能取决于空 间尺度。我国省区规模较大,拥有诸多自然资源组合,能够发展多种资源型产业,但也 仅集中在省内少数区县,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在省区尺度分散,在区县尺度集中。产业 小类需要特定的资源投入,市场界定更明确,可能较产业大类更为集中。 新贸易理论强调经济活动聚集在市场较大的区域以实现规模经济[8] ,降低贸易成本提 升区位优势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从而促进产业进一步集中。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贸易 [9] 成本较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通常比较集聚 。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需求联系和成本 [10,11] 联系引导产业地理集中 。需求联系激励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厂商接近采购商,而成本 收稿日期:2007-04-09;修订日期:2007-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35027)[ 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