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知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的基本知识.ppt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根据人造卫星观测及卫星轨道参数变化求出的地球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弹塑性: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地球也具有塑性,地球的自转能引起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在应力的作用下引起岩石发生弯曲而不破裂等,这些都说明地球具有塑性。 六、地球的弹塑性 第五节 地质作用概述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3、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的           地质作用。 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物质迁移地 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岩浆沿地壳软弱地带上升时 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直至冷凝成岩 的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岩石受温度 、压力或化学流体的加入而改变其成分、结 构和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三、外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1) 物理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面产生的裂隙 温 度 变 化 导 致 岩 石 机 械 破 碎 的 过 程 岩石的释荷 2)化学风化作用 氧化作用 水解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根劈作用 土壤酸化 4)母岩的风化产物 碎屑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它们是碎屑岩的主要成分。 残余物质: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不溶解的风化残余物质。(倒石堆) 溶解物质:化学风化的产物,主要为易溶物质,常呈溶液状态随水迁移。 * 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二、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三、 地球的物理性质 四、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系统 赤道半径(a) 6378.140 km 质量(M) 5.9742×1024 kg 两极半径(c) 6356.779 km 体 积 1.0832×1012 km3 平均半径(a2c)1/3 6371.012 km 表面积 5.1007×108 km2 赤道一带稍微凸出,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 1.大陆地形特征 平原:指海拔高度小于200m,面积宽广、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平地。 1.大陆地形特征 丘陵: 指海拔高度小于500m或相对高差在200 m以下的高地,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1.大陆地形特征 盆地: 指陆地上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形地形。 1.大陆地形特征 高原 指海拔高度较高(海拔大于600m),面积较宽广,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区。 1.大陆地形特征 山地 : 指海拔高度大于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并且有明显山峰、山坡和山麓的地形单元。 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2.海底地形特征 2.海底地形特征 深海盆地:指大陆边缘之外,大洋中脊两侧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m,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大洋中脊: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是洋底发育的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泛称海岭。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1、大气圈 2、生物圈 3、水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包围着 固体地球 的大气层构成 大气圈 生物及 其生命活动 地带所构成的 连续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面 四分之三以上 面积 被水体覆盖 水圈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