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国的课程与我国的课程——解读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

别国的课程与我国的课程——解读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国的课程与我国的课程——解读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

别国的课程与我国的课程 ——解读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张 华 教授、教育学博士 别国的课程与我国的课程 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为什么各国都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什么各国都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为什么各国都强调评价方式的变革? 为什么各国都强调课程政策的调整? 二、论学习方式的的变革 1。欧美各国强调“主题探究学习”、“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和“设计学习”(project learning) 2。日本强调“综合学习” 3。台湾强调“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香港强调“学会学习” 5。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 (一)布鲁纳之后,是什么? 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1959--1969)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施瓦布的“探究学习” 当时课程改革的思路: 发现学习 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学科结构 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之后的发现学习 (二)我国新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的基本思路 基本信条: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基本思路: 学科领域: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三、论课程的综合化 亚太地区诸国均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一个普遍趋势是由强调学科逻辑到强调学习领域(learning areas) (一)为什么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有效控制 和谐发展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人格的片段化 人格统整 (二)课程综合化的原理 20世纪记取了19世纪的教训: 19世纪:割裂了“相关综合原理”与“经验综合原理”。 20世纪:作出了统一“相关综合原理”与“经验综合原理”的种种努力。 21世纪怎样超越20世纪? 综合课程是一个教育概念。 怎样理解“儿童的学科”与“成人的学科”的关系? 综合课程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 (三)我国新课程体系追求课程综合化的基本思路 1。学科领域: 一个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 不同学科:追求关联——“东张西望、伸伸腿” 综合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 2。“综合实践活动”领域 四、论课程评价的变革 (一)为什么世界各国把评价改革视为课程改革的枢纽? (二)课程评价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走进历史—— “测验时期”(era of testing):20世纪初--30年代 “评价时期”(era of evaluation):40—50年代 “判断时期”(era of judgment):60—70年代 “评定时期”(era of assessment):80年代以后 五、论课程政策的变革 (一)世界课程政策变革的共同趋势:走向“均权化”。 (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质: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与互动。 “三类课程”相互渗透,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能成为“三类课程”的机械叠加。 结 语 让课程改革成为自我发展的契机。 谢谢大家! * *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五对张力作用下,产生五种课程价值观 (一)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大众主义时代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这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Equality=equality+quality “平庸化的教育”与“精英主义教育” 从《世界人权宣言》到“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我国教育民主化的艰难历程 讨论:我国课程改革应当“追求质量、兼顾平等”?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张力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在国际化时代,“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 多元主义并不是相对主义,并不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V. Cauthy)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世界课程改革的重大议题 从《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人权与自由的教育之建议》(简称“国际理解教育建议书”)(1974)到“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1994) 讨论: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问题与挑战 (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20世纪的课程主要隶属于科学世界,从而陷入“惟科学主义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