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催乳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多态性及其与济宁青山羊高繁殖力关系的研究.pdf
HEREDITAS (Beijing) 2007 3 , 29(3): 329―336
ISSN 0253-9772 研究报告
DOI: 10.1360/yc-007-0319
10
1 2 1 2 2
张跟喜, 储明星 , 王金玉 , 方丽 , 叶素成
1. , 225009
2. , 100094
: 设计 5 对引物, 采用PCR-SSCP 技术检测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 PRLR)基因外显子 10 及部分 3′
非翻译区在高繁殖力山羊品种(济宁青山羊)和低繁殖力山羊品种(辽宁绒山羊、波尔山羊和安哥拉山羊) 中的单
核苷酸多态性, 同时研究该基因对济宁青山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首次拼接出的山羊 PRLR 基因外显
子 10 及部分 3′非翻译区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 1,118 bp, 与已公布的绵羊、牛、人PRLR 基因mRNA 相应序列
的同源性分别为98.33% 、93.92% 、74.52%, 与已公布的羊驼PRLR 基因部分序列的同源性为78.29% 。引物P1 、
P2 与P4 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 其余2 对引物的扩增片段不存在多态性。对于P1 扩增片段, 在济宁青山羊和辽
宁绒山羊中检测到AA 型和AB 型, 在安哥拉山羊中检测到AA 型和AC 型, 在波尔山羊中只检测到AA 型; 克隆
测序表明AB 型与AA 型相比有两处突变(186G →A 和220T →C), 分别导致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亮
氨酸变为脯氨酸; AC 型与AA 型相比有1 处突变(140A →G), 该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变化; 济宁青山羊AA 和AB
基因型之间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 。对于P2 扩增片段, 在济宁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波尔
山羊中都检测到DD 型和DE 型, 而在安哥拉山羊中只检测到DD 型; 克隆测序表明DE 型和DD 型相比有两处
突变(52G →A 和122G →A), 其中122 bp 处的突变导致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甘氨酸; 济宁青山羊DD 和DE 基因
型之间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 。对于P4 扩增片段, 在济宁青山羊中检测到FF 型和FG 型,
在辽宁绒山羊中检测到FF 型和GG 型, 在波尔山羊中只检测到FF 型, 在安哥拉山羊中检测到FF 型、FG 型和
GG 型; 克隆测序表明GG 型和FF 型相比在扩增片段的 143 bp 处发生 1 处碱基突变(A →G), 并导致氨基酸由
蛋氨酸变为缬氨酸; FG 基因型济宁青山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FF 基因型的多0.76 只(P0.05) 。研究结果初
步表明: PRLR 基因可能是控制济宁青山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标记。
: 山羊; 高繁殖力; 催乳素受体基因; PCR-SSCP
Polymorphism of exon 10 of prolactin receptor gene and its rela-
tionship with prolificacy of Jining Grey goats
1 2 1 2 2
ZHANG Gen-Xi , CHU Ming-Xing , WANG Jin-Yu , FANG Li , YE Su-Cheng
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2. Institu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