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电泳是基于两种或多种带电粒子或微粒,它们所在的介质受到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其迁移速率不同而得到分离的一类方法。(electrophoresis ) 发展历程 1807年,Ferdinand Frederic Reuss就观察到了荷电物质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的现象。 1909年,由Michaelis对此现象的描述中提出电泳这个术语(elektron和pbore,分别代表电和搬运者的意思 ) 20世纪30年代,通过Tiselius的研究,电泳技术才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发展,Tiseluis也因此获得了1948年度的诺贝尔奖。 到20世纪50年代,电泳已经是一种与纸和薄层的平面色谱技术一样的实验室常用技术。 20世纪70年代在HPLC的推动下,电泳分离技术成为了一种“灰姑娘”式的技术 1981年,Jorgenson等介绍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 1984年Terabe等提出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1987年,Hjerten建立了毛细管等电聚焦。 1987年,由Chohen等提出了毛细管凝胶电泳。 1991年,Monnig等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细管电泳。 目前,毛细管电泳已广泛应用于氨基酸、肽、蛋白质和核酸等离子型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加入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扩大到中性粒子,甚至应用到细胞和病毒等的分离。同时,在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一、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毛细管电泳法:是指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淌度(单位电场强度下的迁移速度)和/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毛细管电泳中带电粒子所受的驱动力: 电泳力 电渗力 (一)电泳和电渗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离 子、胶团)在电场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电泳是驱动电 解质运动的第一种动力。 电泳迁移速度Ve : Ve= μeE = μeV/L 注:μe: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 E:电场强度; V-毛细管柱两 端施加的电压;L-毛细管柱的长度。 μe =νe/E= Q/f 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带电离子的迁移速度 与溶质离子的电荷、施加的电压、缓冲溶液 的粘度及带电离子的大小有关。 电渗(Electro osmosis)是驱动电解质运动的第二种作用力,它使毛细管中的溶剂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 电渗流的产生 毛细管内壁表面上的硅醇基在pH3的水溶液中,可电离而产生SiO-负离子,使毛细管内壁带上负电荷,因此,溶液中的一部分正离子就靠静电作用而吸附于毛细管内壁上,形成一个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其中一层是带负电的内壁,一层是带正电的溶液离子吸附层。但溶液中的其余大部分正离子则是离内壁越远,越呈自由状态,于是在吸附层之外又存在着一个扩散层 。 固、液两相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在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的滑动面上,此处的电动势称为界面电动势,也称ζ电位。 由于处在扩散层中的正离子的溶剂化作用,它在电场中发生迁移时,将带动整个溶液向阴极移动,所以就形成电渗流(Electro Osmotic Flow, EOF)。 电渗流速度Veo与ζ电位、ε、E成正比,而与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电渗流的意义 电泳过程中伴随着电渗现象 电渗流的速度比电泳速度快5-7倍 利用电渗流可将正、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一起向同一方向,产生差速迁移,在一次电泳操作中同时完成正、负离子的分离分析。 电解质区带的移动速度(Vi)等于电解质区带的电泳迁移速度(Ve)与溶剂流速度(Veo)之和。 当把样品从阳极端注入毛细管时,假设A物质为负离子,B物质为正离子,则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将按下面的速度迁移到阴极,到时间t时,A、B物质已经分离了。 正离子:νt =νeo + ν+ 中性分子:νt = νeo 负离子:νt =νeo - νˉ 抑制毛细管中电渗流的办法: 消除固液界面间的ζ电位或提高溶液的粘度; 在毛细管的内壁涂上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涂层。 具体方法有: (二)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1、分离效率 柱效可用理论塔板数n表示 2、分离度 电泳中两峰的分离度,也称分辨率,它表明湍度相 近的组分分开的能力,可表达为(和哪些因素有关): 分离度计算式(具体如何计算): (三)区带宽度及展宽因素 1、各组分都有相近的空间宽度 毛细管电泳里有电渗流,泳动是平头的,几乎不扩散,不管什么时间测峰,区带宽度几乎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ppt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doc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doc
- 煤层气钻井工程作业规程—3正1.doc
- 每日舆情20150403(打印版).doc
- 美的本质和特征.ppt
- 美术考试---填空选择题组合001.doc
-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doc
- 蒙台梭利教具——感官教具.ppt
-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ppt
- 初中物理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社团活动参与度提升与组织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厨房用品电商跨境售后服务体系构建报告.docx
- 2024技能考试炭素煅烧工二级题库及答案完整版(答案在末尾).docx
- 《北方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4 《城市噪声污染治理与城市规划协同创新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重症监护病房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营养风险识别》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物实验设计:绿萝吊兰虎尾兰对教室空气质量影响实验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研究生自我鉴定总结.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