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pdfVIP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pdf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毒性研究进展 霍星华,赵宝玉,郭玺,万学攀,王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 摘 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又名呕吐毒素(VT ),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 族污染性霉菌毒之一,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在霉败的饲料、谷物及谷物制品中常 能检测出。由于DON 的在重要粮食发霉以后的常见性,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的关注,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DON 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粮食 的污染现状,其理化特性,,对动物及细胞的毒作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检测方法进行了 综述。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性 霉菌毒素是各种霉菌高毒性的代谢产物,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基质时,霉菌毒素便被 合成。曲霉、青霉和镰刀菌是产生毒素的最主要霉菌。至今人们已知道大约有300 种不同的 霉菌毒素,但仅有少数被认为与畜禽疾病有关系。霉菌毒素的高量摄取,经常造成急性病状, 然而低量摄取,则造成非特定的临床现象,例如,食物摄取量降低、生长不良、增重缓慢、 死亡率增加、免疫抑制等。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霉菌毒素,由 镰刀菌产生,包括 T -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rnone)、 伏马菌素(Fumonisin) 、镰刀菌烯酮-X(Fusarenon-X ,FX) 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等。可对人、畜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 谢紊乱等。D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粮食、饲料和食品的主要污染霉菌 毒素之一,严重影响人和牲畜的健康。它不仅可以污染农作物, 也可以污染粮食制品,对人 和动物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近年研究发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 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 DON 的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可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毒性 作用。目前国内外,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比较多,下文就DON 的特性、污染现状、 毒性作用、毒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毒素的检测进行了综述。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历史与理化特性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nol ,DON )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 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1] [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诸罔信一等 ,在 1970 年首先从日本 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的。1973 年,Vesohder 从美国俄亥俄州西北部导致母猪拒 食和呕吐的被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中分离得到该毒素;并根据它能引发动物呕吐的特征, 将其定名为呕吐毒素(Vomitoxin,VT) 。国内1976 年从上海市金山县赤霉病元麦中分离出能 使鸽子口服的致吐的纯品。徐一纯等(1979)从田间感染禾谷镰刀菌的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得 到一种新的呕吐毒素,定名CBD2[3]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氧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 3 ,7 ,15-三羟基 -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 酮(3,7,15-trihydroxy-12,13-epoxytrichothec-9-en-8-one) ;是一种 无色针状结晶, 熔点为 151~153℃,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 酯等,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乙酸乙酯中可长期保存[2] 。在 PH4.0 条件下,100℃ 和120℃加热60min 均不被破坏,170℃加热 60min 仅少量被破坏;在 PH7.0 条件下,100℃ 和 120℃加热 60min 仍很稳定,170℃加热 15min 部分被破坏;在 PH10.0 条件下,100℃ 加热60min 部分被破坏,120℃加热30min 和 170 ℃加热15min 完全被破坏[4] 。 -1-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