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中国经济史 第九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29P).ppt
第九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随着经济的近代化进程,第三产业即为农业和工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其类别也日益细化和丰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 。 第一节 商业 商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先是官营商业,后来是由政府授权的商人在长途贩运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再后来是民间普通商人的进入与大量参与。1840年外资商人进入中国,传统商业逐渐走向衰落,新式资本主义商业逐渐壮大。 对外贸易;1620年英国商船首次抵达中国,1720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公行”,授予它同外商进行一切交易的绝对权利并代政府收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废除了公行制度,对外通商口岸由一口扩大到五个口岸,割让香港给英国,“协定关税”,解除了外贸制度性的约束,贸易量相应扩大,由1840年的4千万两上升至1900年的5亿两,1931年的23.4亿两。 近代新式商业:与进出口贸易相联系的领域诞生了一些新兴商业行业。如经销进口商品的棉布业、五金业、百货业、西药业等。一部分旧有的行业则相应衰落或转化。1933年,全国共有164万商户,从业人员860万,另有300万的行商队伍。有农村集市7万多个,农村集市贸易的网点在密集,交易的间隔期在缩短,部分工业品乃至进口品也逐渐建入集市交易。 商业组织和制度安排 出现了买办制度。买办最早的职能是“仆役头目”和“贸易中介”,进一步的发展则是洋行深入中国內地执行购销任务的直接经理人,从中获取薪资和佣金。到1895年,全国有买办约1万人,拥有财富5亿两。此后,买办也逐渐改为经销、代购等近代商业的经营方式。也有中外商人共同投资组成合资企业。 设立海关。海关起源于唐宋市舶司制度。近代类型的海关是1854年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它采用新式会计制度结束了“四柱清册”式的账目记载历史,使收支账目分类明晰、记录精确。但关税收入被扣押作为对外借款的抵押品。 商业行会;明清时期,随着地域商邦的兴盛,在全国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出现了以“会馆”命名的商业行会。这是利用地域观念把同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自治、自律、自卫团体。此后,商业的同业性组织逐步得到加强,出现了以公所命名的工商组织取代会馆的趋势。它打被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不分籍贯。商会则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人的群众组织,是在洋商商会影响后,在政府的直接倡导、劝办下建立起来的。自1904年创办以来到1924年全国共达1631个。其基层组织为同业公会。主要任务是贯彻商会的决定,控制本行业的价格水平,代政府征税等。也有以振兴和保护商业,联络工商,调查商情,兴办商学,维持市场运行,受理商事纠纷的职能。 其他新式商业组织。如大型百货公司、商品交易所、商业股份公司、经销商、代理商等。其经济意义不仅在于为商品的供需搭建了平台,而且也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分摊了交易风险。 市场商品流通量和商业资本。明代商人资本规模约为白银50万两。到清代已达数百万两以上。近代商人资本有多达数亿者。1840年前国内市场的贸易值约为5.25亿两,到1908年达到21.99亿两。1936年达到127亿两。 第二节 金融业 旧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典当业:这是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专营金融行业,通过抵押物品放贷取息。1936年全国有当铺4500家,其中2/3分布在农村。资本总额1.05亿元,营业额约2.1-2.6亿元。 钱庄;早期钱庄的基本业务是银钱兑换。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钱庄对丝茶收购发放贷款。1840年后逐渐发展为经营存放款、发放兑换券、票据结算与“汇划”业务。1936年总数约1500家,资本额约1亿元。与外资在华银行、本国银行成鼎足之势。 票号;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由于与封建政治的关系过于密切,辛亥革命后,贷款难以收回,导致了票号的衰落。 新式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新式银行: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从中取息的商业金融机构。在外资银行已进入中国50年之后,中国人才开始利用这一机构融资。1896年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到1911年,中国先后设立过17家银行。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中央银行之雏形,并有专门以发展交通、兴办实业为目的银行,但各家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局限在官款调拨,与产业发展并无多大联系。到1927年,中国各地设立的银行虽然多达186家,但倒闭歇业就有135家。且多为地方官钱局改组,主要经理省库,为地方军阀筹办军政费用服务。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则多以对政府放款与投资公债为主。但也有少数银行经营相对成功。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南三行”(浙江兴业、实业、上海商业储蓄)、“北四行”(盐业、金城、大陆、中南)等,其资力、规模、信用均得到较大扩展。抗战期间,中国银行总数416家,地理分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