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3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Mar.,2015
ofSchoolofChinese andCulture Normal No.1
第1期 Journal Language Nanjing University
程千帆与朱自清、吴宓的交往
——程千帆先生的一封佚函
廖太燕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本文对程千帆的一封佚函作了钩沉,录述了他与朱自清、吴宓之间的文化交互行
为,兼涉民国大学文学教育的讨论、《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的出版等。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
拓宽程千帆、朱自清以及吴宓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程千帆 朱自清 吴宓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近来,笔者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一封1943年程千帆致朱自清的信件,经查,这封信未录入2013
年9月出版的《闲堂书筒》增订本,亦未见其他论著谈及,当为佚函。今抄录全文,并加考释。
关于部颁中国文学系科目表之讨论,拙作粗发其凡,诸贤踵事,渐臻美备。顷又得读《高
等教育季刊》二卷三期“大学国文教学问题”特辑所载大作。研论致密,立说圆融,庶几可为绳
准。其中下采刍荛,持议无间,固不烦更加申述;而有尊见系诸家所未及而为鄙意所赞同者,尊
文未见及或所说有与鄙意未能尽合者,窃敢附于诗人切磋之义,续加补充与讨论。幸譬览焉。
1、赞同此次尊见者二事
(一)尊表此次修订旧章,最显著者,厥为文学史及历代文选、历代诗选之分段讲习。前者
全部分必修,后者一部分必修。此点甚佩卓识。其在尊意,或志此为达成中文系以文学史研究
为中心之重要方法。(文学史之研究固应为中文系之中心工作,特如何始能使此项中心研究
发生最大效果,则诸家之意,恐不能无出入。鄙意以为当由考证、欣赏、批评、习作四端入手,学
者各依性分修养,出其所长,一致百虑,殊途同锦,乃克成此大业,此非顷所能详,容更为文乞
教。)鄙意则以为此项办法,尤可使学者习作能各依所好,自由发展。进一步则文学史与文诗
选同时分段,可使学子于所愿致力之某一阶段,纵横断面取得考证、欣赏、批评、习作诸方面之
连系,而获得更专门高深之修养。此无论其偏重任何方面,固均有相得益彰之效,而无安于所
习、毁所不见之误者也。
(二)部颁表选修科目甚可非议,众意佥同。察其所由,不外一则本系课程之繁驳,二则他系课
程之羼杂。前者实缘近代学风务为新诡,教者不知研究与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每以研究之方法施诸
教学。影响所及,遂多巧立名目,任意设课之弊。此点拙作《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弊》一文已详
加论列。后者则似缘当局诸君期中文系学者进于通博之途,故欲其于外文史诸科,多加肄习。此虽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廖太燕,男,t981年生,江西上饶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176
万方数据
合理之举,然亦无须列入表中,使人生“不调和”之感。大作之言尤是。今尊表自中国哲学史以下,
外国语或西洋文学史以上十科悉加删蕹,拨烦除秽,实为至当。窃尝以为科目之为必修或选修,当
以某科在整个文学史上生命之长短,影响之大小,与夫本身之价值为准。故于尊表改词曲为选修一
节,亦无异议。惟文学概论及应用文二科,鄙意不拟除去,下详。
2、尊见所未及者一事
季刊同期王驾吾先生焕镳《大学国文教学问题之讨论》一文中论今日中文系之困难有云:“以此
寥寥可数之人,为此时尚相违之学,而又罕具根柢之材,其教学之难,已较他科为甚,区区三年之光
阴,又不使尽其力以专于此事.乃复多其方而夺其时,爪其肤而摇其本。时凿之为偶梗焉,时凿之为
尊俎焉,时凿之为椿栖焉。一材而百用,虽大智不能也。故毕业以去者,上之不能究天人之故,穷万
里之精;中之不能传社会之情,写事物之变;下之不能当书牍之任,应时俗之需。不知其果何用乎?
今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