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运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分析与解决建议.ppt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 问题、困惑分析 与对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刘运新 2011.6 1、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困惑分析 1.1新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与困惑分析 1.1.2知识的编排顺序给教学带来困惑 1.1.3知识的删减造成对传统内容教学的冲击 1.1.4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 1.1.5教学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1.1.6教材编排中有些内容设置的难度与 课标要求失衡 1.1.7课时安排不合理 1.2.1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 (1)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 (2)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 “贴标签”现象。 1.2.2片面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1)教材地位被弱化。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1.2.3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衡。 (1)刻意强调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忽视价值 评价。 (2)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3)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 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2.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2)对话变成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5)探究名不附实。 1.3.1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完善 1.3.2学生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 1.3.3合作学生流于形式 1.3.4统一标准施教,致使学生学习严重分化 1.3.5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到位 2.1打破传统的大纲体系,建立新的课标体系 2.1.1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是新增知识 第二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分布在必修模块和 选修系列的某个模块或某个专题中,每块知识相对独立,后面部分以前面部分为基础知识. 以解析几何为例说明: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从知识点的分布来看,略作微调。不再要求“直线到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不再对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作定量的精确研究,只对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垂直)进行研究,且教材编排上把其判定放到直线方程的前面。 大纲中的“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放到必修5的不等式中讲解,而在必修2“直线与园的方程”这部分删掉了此内容,但在这部分增加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容。 大纲中对参数方程和圆的参数方程又移到了课标中系列之选修4-4中。 根据课标要求,内容还增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方程”的简单应用等内容,这不仅充实了学习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没有在必修之中涉及,而是放到了选取修1-1和选修2-1圆锥曲线中,这也是与原大纲教材不同之处。 其次从教材结构来讲,根据教学需要,开设了“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严谨性和批判性等。 教材同时穿插了“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增加了教材“旁注”或“旁白”,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教学与指导,进行数学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数学学科与社会及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强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与指导,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探究与发现”的教学与指导,充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干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再者,从要求上讲,课标中强调了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两点间之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样的要求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感知并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能力要求上讲略高一些,另外对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问题,大纲中只是在课后习题中出现并给出了具体公式,而课标中却以专门的一个课时讲解,配备了探究,例题和练习,所以要求要略高一些。 圆锥曲线方程 首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