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关系理念在古代河流文化中的体现.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关系理念在古代河流文化中的体现.pdf

2008年3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Mar.,2008 第40卷第2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40No.2 中国古代对河流物质力量的认识和开发 ——人地关系理念在古代河流文化中的体现。 傅奠基 (昭通师专政史系,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河流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既是人类发展中必须依托的自然资源载体,同时也促进 了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人们深刻认识到河流对生存发展的苇要性。并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推 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加深了对水害的认识,开创了水利文明史、利用史,通过灌溉、治黄等实践,尽力协 调人与河流这一人地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河流;水利;协调人地关系;社会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X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8)02一0017一08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境内产生了许多 可能就是原始农业萌芽之地。[1]从“刳木为舟”、 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水系。 “结网而渔”到“抱瓮灌园”、“桔槔取水”,人们一旦 广袤的神州大地江河纵横,河网密布,其中流域面 在江河两岸定居,为了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 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五万条之多。这 就要面对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供水的问题,正 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似大地的血脉滋润着数千年 是河流的孕育和激励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局 的中华文明,哺育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河流文化。 面,促进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促使人们与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人们对 中华文明虽然主要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但 河流地域人地关系的一些认识,从而更好地利用 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有所 河流。 不同,中国文化并非直接诞生于大河沿岸,而是孕 育于长江、黄河众多的支流水系之内。中国境内 一、河流是中国古代发展和中华 众多的河流按规模和大小可分为许多等级,如黄 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河、长江为第一级;汉水、淮水、济水、辽河、西江等 为第二级;渭水、泾水、洛水、汾水、漳水等为第三 历史越向前追溯,其自然性就越强。梁启超 级;此外,还有第四级、第五级,如古代著名的沣 曾说:“凡人群第一期之文化,必依河流而起,此万 水、淇水、濮水、伊水、辣水等。著名史学家钱穆认 国之所同也”。江河湖海等自然水体,自古就为人 为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个复杂的河流系统中展 类提供了饮水、灌溉以及渔盐舟楫之利,是人类重 开,各个区域一方面可利用周围的天然屏障,使人 要的衣食之源。“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 口聚集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当小区域文化发展 汤问》),早期的人类缺乏改造环境的能力,面对众 到一定限度之后,又可借助水系的天然联络,从小 多的江河湖沼只有本能地趋利避害,消极适应。 流域进入大水系,使得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 另一方面,由于水体中丰富资源的吸引,人类发明 触。[2]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不仅依河流而 了各种工具和船只,不断克服水陆环境造成的差 兴起,而且凭借着江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推进。 异。许多学者指出正是那些渔猎于水边的原始渔 长江、黄河庞大的水系和宽广的流域范围,为中华 村,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固定型聚落,这些地方很有 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