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用笔浅谈,中国画用笔笔法,中国画用笔方法,中国画用笔,中国画的用笔方法,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少儿中国画教学浅谈,书法用笔浅谈,中国画
中国画用笔浅谈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
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
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一、笔与线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
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
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
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
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
情态。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
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
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
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
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
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
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
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
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二、笔与意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
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
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
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
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
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
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
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 “意到气到”,“气到
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
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变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
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 ,画家可能“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王
僧虔)也会达至 “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张彦远)的境界。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 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
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清代
布颜图在 《画学心法问答》中亦说:“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物有死活,笔
也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
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
三、笔与力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 笔自然能产生力度,
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
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
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
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
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
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
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
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
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笔笔生发,笔笔得意。画家的天机才
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
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
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
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正如清代王昱所说:“学画所以养
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
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可见,没有用笔就不成其为中国画,没有用笔就没有中国画家个人风格的
形成。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