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用核仪器概述 10.1 环境辐射 10.2对环境辐射测量仪表的基本要求 10.3个人辐射剂量仪器 10.4 环境辐射剂量仪器 10.1 环境辐射 10.1.1 辐射来源 10.1.2 各类来源造成的剂量水平 10.1.3 公众所受辐射照射比例 10.1.1 辐射来源: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natural exposure): 来自于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 辐射来源:人体也是一个小放射源 摄入途径:食物、饮水、呼吸 核素种类: 40K、 14C、87Rb、氡子体 我国标准成人 40K:4.11×105Bq/min 14C: 1.93 ×105Bq/min 辐射来源:人为活动 军事:上世纪50——80年代核爆实验 核工业:铀矿冶炼、核动力生产等 航空:宇宙射线照射 燃煤:燃煤发电 建材成分的改变: 煤渣、粉煤灰的再利用 天然石材的利用 10.1.2 各类来源造成的剂量水平-天然辐射 10.1.2 各类来源造成的剂量水平- 核爆炸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核爆炸实验的禁止条约的签署,核试验造成的辐射已经逐年下降。目前与天然辐射源所致平均年剂量2.4mSv相比较不到1%。 当然,如果世界经济恶化,大规模战争爆发,核武器投入使用是极有可能的,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10.1.3 公众所受辐射照射-比例表(2003年) 10.1.3 公众所受辐射照射-比例图(2003年) 10.2 对环境辐射测量仪表的基本要求 (1)灵敏度要高 (2)稳定性要好 (3)能量响应好 (4)仪器测量精度要高 (5)对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要好 (6)仪器本身的本底要低 (7)同一种仪器的一致性要好 (8)能量分辨率要高 (9)角响应要好 (10)对非待测辐射的区分能力要高 (11)累积测量能力以及自动记录剂量率随时间变化的能力 (12)直接给出资料结果与测量误差 (13)自动化程度高 (14)其他:携带方便、功耗小、重量轻等 (c)为设施的设计和运行控制的优化提供外照射剂量信息。 (d)即时发现非预期的事件或事故。 (e)在异常或事故照射情况下,为启动合适的应急、健康监督和医学处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持和协助,并为事件或事故评价提供外照射剂量资料。 (c)如可能,对所有受到职业照射的个人员均应进行个人外照射监测。但对于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 (d)对临时工作人员和访问与实习人员也应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按规定记录和保存监测结果,并将监测结果通知本人。 10.4.1 环境辐射监测(1) 环境辐射监测的目的与特点 a、监测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环境辐射监测目的是: 对核设施、放射性核素、本底及核设施与公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监测与评价。 b、环境辐射监测的特点 指监测对象的广泛性、衰变性、复杂性等特点(1~6条)。 (2) 环境辐射监测方案的制定 (a) 制定监测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从源项单位本身及源项单位与周围环境等方面考虑。 (b)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 大型的核设施一般都要进行运行前本底调查、运行中常规监测和事故应急监测。 本底调查的基本内容: 1)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辐射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一般要取得运行前连续2年的资料,了解1年内本底变化和年度间的可能变化范围。 2)调查鉴别关键核素及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的分布、习俗、饮食资料及有关“指示体”的资料。 (3)核设施运行中的常规监测 常规监测:在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进行的定期例行监测。 核电站环境监测对象应包括放射性物质与非放射性化学物质两方面。重点是对放射性物质与辐射水平的监测。其常规监测分析项目、内容与本底调查相似,主要有总α、总β、总γ能谱分析测定和单个核素的浓度。我国核电站的监测半径为30km。 (4)核事故应急监测 目的: a 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和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 b 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 c 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公众通报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应急监测分为早期和中后期监测。 (5)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监测 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