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pdf

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pdf

DOI:10.13796/j.cIll【i.100l-5019.2015.01.007 吴文化对刘禹锡情性与诗歌的塑造 王志清,黄旦怡 摘要: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 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 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 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 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 环节。 关键词:唐诗;刘禹锡;吴文化;诗美取向;境生象外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l一5019(2015)01—0053—09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2ZWD020) 作者简介: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旦怡,南通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江苏南通226019)。 刘禹锡是中唐诗坛翘楚,“三十年来天下 誉。吴地自然环境钟灵毓秀,社会稳定,经济富 名”①,享有“诗豪”与“国手”的赞誉,堪与“韩 饶,文化发达,较少受到战乱的破坏,特别是安 孟”、“元白”相颉颃。刘禹锡的一生与吴地有 史乱后北人大量涌人。刘禹锡十九岁始北游长 着密切的关联,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 安,贞元九年,一举及第,后又连中三科,即“擢 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吴地 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④,此后随着昙花一现 的山水人文塑造了他的文化性格,形成了他非 的永贞革新而经受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巴 常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 山楚水凄凉地”的放逐,这之间,也有为官吴地 向、题材撷取,形成了他个性鲜明的诗歌风格与 的经历。吴地对刘禹锡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 诗歌理论。 刘禹锡对吴地也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让他 以“江南客”自许。他在吴地的岁月,也是他一 一、刘禹锡的吴地行迹与文化浸渍 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刘禹锡在日后还常常深情 吴地乃江南之核心地段,自古自然条件优 回忆其青少年时期快乐的日子,其《送裴处士 越,人文环境非常富裕,才人辈出,艺术璀璨。 应制举》中写道:“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联墙住。垂钩斗得王馀鱼,踏芳共登苏小墓。 兴。“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②, 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⑤王馀鱼 又有“浙右列城,吴郡为大,地广人庶”③的盛 即比目鱼,是当时江南地区方言。 ①姚合著,吴河清校注:《姚合诗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②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0页。 ③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7l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28页。 ⑤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302页。 53 万方数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刘禹锡“家本儒素,业在艺文”①,自小熟读 谢安的指代,即是功成名就、潇洒风流的代名 经典,广泛涉猎,含英咀华。《刘氏集略说》云: 词。刘禹锡在扬州期间,最爱去法云寺游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