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公司对ZGR的评价.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D公司对ZGR的评价.doc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 北京电大 李杰群 古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经常被提到的有二十几个,即:愈、益、弥、至、太、泰、最、孔、已、滋、良、极、颇、尤、绝、殊、甚、酷、浸、渐、稍、略、加、差等。人们把这些词归作程度副词,一般都是根据它们在句中用作状语时的意义来定的,并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个语法系统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副词和非副词的界限。笔者有见于此, 曾写过一篇《“甚”的词性演变》(载《语文研究》1986.2)论证“甚”字到六朝时才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本文准备将上古的程度副词全面进行一番考察(从先秦到唐),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要考察这些词是否程度副词,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副词。朱德熙先生说:“我们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郭锡良先生讲古汉语语法时也是采取这一观点的①。我们认为,只有采取这一观点才能将副词同其他词类、特别是同形容词区分开来。据此来考察以上提到的二十几个词,它们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古代根本不是程度副词;有的先秦不是,汉代或魏晋以后才转变程度副词;有的先秦用作程度副词,后代就消亡了;从先秦到唐代一直用作程度副词的,只有少数几个 。下面我们分成这四类逐个进行辨析: 一、唐代以前不作程度副词 加、渐、浸、稍、略、良六个词,杨树达先生的《高等国文法》定作表态副词,其实从先秦到六朝它们都不是表示程度的副词。 1、加 《高等国文法》列作表态副词,《词诠》:“表度副词,益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赵岐《注》:“王自怪为政有此惠而民人不增多于邻国者也。”孙 《疏》:“然而邻国之人民不加益其损,寡人之民不加益其多。”“加”本是动词,《注》和《疏》仍是用动词的意思来注释的,这是对的。作为动词的“加”后面可以跟名词性宾语,也可跟谓词性宾词,现代汉语的“加”仍然如此,例如“请多加注意”、“把速度加快”。杨树达先生把“加”定作程度副词,可能是用现代汉语的“更加”来理解古代典籍中的这种“加”,这是从后代的语感、从翻译的角度来考虑的,无疑是不妥的。而且“加”的类似用例并不太多,都以作动词处理为当。例如: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斯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礼记·儒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汉书·苏秦传) 2、渐 “渐”本是动词,是浸染、缓慢流入的意思。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宾语、定语,没有用作状语的。例如: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卫风·氓) 东渐于海。(尚书·禹贡)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沉大德乎?(庄子·人间世) 西汉以后,“渐”开始用作状语,魏晋以后才普遍使用。例如: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论衡·寒温) 佛法渐灭。(法显传) 积日渐歇。(世说新语·假谲) 渐至佳境。(世说新语·排调) 我们考察了《史记》、《论衡》、《法显传》、《世说新语》、《百喻经》等五部著作,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时 间 状 语 浸染义(谓语) 史 记 论 衡 法 显 传 世说新语 百 喻 经 2 3 1 6 2 18 12 / / / “渐”用作状语,是表示程度或数量随着时间而缓慢地增减,是由动词“浸染”、“缓慢流入”虚化而成副词的。定作程度副词,还不如归入时间副词。 3、浸 “浸”和“渐”的情况相似,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定语,是动词。例如: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庄子·逍遥游) 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墨子·大取) 西汉以后用作状状语。例如: 故盗贼浸多。(史记·酷史列传) 质朴日消,恩爱浸薄。(汉书·礼乐志) 滂沛之流,浸下益盛。(论衡·效力) 五部书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时 间 状 语 浸染义(谓语) 史 记 论 衡 法 显 传 世说新语 百 喻 经 3 3 / / / 2 2 / / / “浸”与“加”的情况相似,它用在形容词的前面,词汇意义确已比较虚化,可以看作状语;但是也未始不可以看作动词带谓词性的宾语。即使看作状语,也以作时间副词为妥。 4、稍 “稍”的意义与“渐”相似。《词诠》:“稍,表态副词,渐也,颇略也。”不同的是“稍”在先秦就作状语。例如: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以柴木土稍杜之。(墨子·备城门) 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韩非子·存韩)“稍”作状语,

文档评论(0)

蝶恋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