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同步测试.docVIP

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同步测试.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同步测试,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君主政体,君主立宪政体,专制政体,君主制政体,专制政体的必然结局,君主专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测试 一、选择题   1 我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确立者是 …………………………………………………(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朱元璋    D.乾隆帝   答案:B   2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的提出者是 ………………………………………(  )     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孟子   答案:B   3 我国古代的察举制度开始于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4 科举制度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在 ………………………………(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以后             D.宋元时期   答案:C   5 下列人物中,曾经有意改变丞相位尊而权重传统的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惠帝     D.汉武帝   答案:D   6 汉武帝时期,形成了新的官僚机构………………………………………………(  )     A.外朝     B.中朝    C.内阁       D.政事堂   答案:B   7 唐代中央设立的三省不包括 ……………………………………………………(  )     A.政事堂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答案:A   8 下列人物曾经正式废除丞相制度的是 …………………………………………(  )     A.朱元璋    B.永乐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答案:A   9 明朝永乐帝设立的中央机构是 …………………………………………………(  )     A.中书省    B.外朝     C.尚书省     D.内阁   答案:D   10 降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西汉以后的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C.监察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步走向健全     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自汉代以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成为一个基本趋势,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结合唐宋两朝宰相职权的变化,说明这一结论。   (3)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4)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权限。   (5)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参考答案:(1)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朝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相互牵制。北宋进一步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3)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4)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5)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只是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而明太祖则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此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   1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科举制的实行,虽然从表面上看,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你好,我好,大家好!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016204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