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高考化学考试说明解读,新统计法解读考试答案,2015司法考试卷四预测,2015司法考试大纲解读,2015新统计法解读考试,2015.9.3雅思考试预测,汪博士解读pmp考试,司法考试重点法条解读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
一、《考试说明》解读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考试说明》和2013年对比,仍以保持稳定为主,在内容、要求乃至所提供的题型示例上基本无明显变化。考试大纲的内容没有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2014年高考历史将会以稳定为基调,命题依旧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2014年高考预测 (一)试卷总体特点 延续对新史观的渗透。选择题取消纯素养题,多为复式考查(题干及选项均为新情境)。非选择题中必做题第40题为长视野、小切口、深分析题;第41题是全视野、大主题、深分析,答案开放,注重探究的题型;选修1、4的题目均为课标考纲外内容,突出能力。 (二)选择题特点 1.对学科素养(如史学理论素养)的考查由单纯考查转变为综合考查,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2.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间的联系为突出特点,全部为复式考查,隐性考查重大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且基本采用复式考查形式。 3.直接引用史料考查已不占主流,材料以间接引用并加以整理为主,题干更精炼,信息更丰富。 4.图表题数量一般不超过两道。 (三)非选择题特点 1.必做题两道。第40题的主观题将以中国政治文明的考查为主,体现时代性。第41题开放性、创新性力度可能加大,考查对历史观点、事件或现象的描述、评论能力,体现和融入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2.选做题考查形式以“一材两问”为主。在素材选择上,预计2014年会从选修1中国史、选修2中国史、选修3一、二战、选修4中国史切入考查。 3.基本都是文字材料。 (四)试题预测 1.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1】(14届新课标二模全国文综,26)1.《诗·周南·关雎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从中可知(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浓厚 B.诗歌拥有政治教化功能 C.古代允许用诗歌讽喻君主 D.诗歌是劝谏的主要形式 【答案】B 【说明】本题以对《诗经》的评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认识诗歌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题目考查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特征和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 【例2】有人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在原有的区域系统中,高级农业区与“商贸农业?联邦?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经过第三方的中介作用方可连通,而新航路的开辟大大降低了两区之间的运输成本。下列地区(或国家)属于“商贸农业?联邦?区”的是 A.美洲 B.西欧 C.中国 D.东欧 【答案】B
【说明】本题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由“新航路的开辟大大降低了两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可知,高级农业区与“商贸农业?联邦?区”是指西欧和东方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西欧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发展东西方的贸易,所以西欧属于“商贸农业?联邦?区”,而中国在当时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非“商贸农业?联邦?区”,Q:\12 其他产品\14 届其他产品\2014 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测试评价\政史地\历史.docx 2
故排除C项。解答本题不但要能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而且要对课本基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命题的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和三省六部制、农、商关系、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的思想(如“仁”、“法治”、“经世致用”)、古代罗马法律实践。 近现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创新精神及其经济理论的变迁、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侧重美、法两国)、科学革命及其意义、近现代中国(围绕“弘扬民族主义大旗”这条主线复习,政治上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抗战等;经济上如商战、爱用国货)、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经验与教训视角去审视苏联建设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民族复兴机遇与挑战的视角将现代中国外交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关联、党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 【例3】管仲认为:“有道之君……下有五横以揆(纠察之意)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至秦,人主自亲事从操制臣下”,“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材料说明 A.建立监察制度成为历史必然 B.建立监察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 C.监察制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君主统治 D.在春秋时监察制度已经推行 【答案】C 【说明】本题以监察制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察制度(或现象)。监察制度的建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其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必然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君主的耳目和工具。本题具有一定的时政性,为隐性考查热点。 【例4】汉密尔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