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里头考古新发现与汤“欲迁夏社的思考
罗 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近半个世纪以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不断地推动着对三代文明的认识和探索,
近年,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遗存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例如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遗存,即新建的6
号夯土基址、继续沿用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以及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3
号夯土墙等,说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至少是其晚段)
或稍晚,这里的宫殿区仍在使用,仍在兴建新的大型建筑工程,仍聚集着大量的人口,
存在着贵族群体和服务于贵族的手工业”¨J。如何提升到历史的层面分析、认识这一现
象,已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还可以结合文献作进一步思考。
回顾历史文献,这一考古现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史记》的相关记载,如:
《殷本纪》:“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封禅书》:“汤
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书序·商书》:“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夏社》等篇早已不存,历来研究尚书者只能作各种推测,或说汤欲迁夏社,臣下
以为不可;或说众议要迁夏社,汤以为不ItJ‘。对于“疑至、臣扈”,或以为二臣名;或
以为二篇名。对于《夏社》的内容,则多认为是讲夏社不可迁之义。对于“迁社”,汉
代流行一种解释,将这一记述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所讲的古史传说“共工
氏有子日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
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口。相联系,如:
《汉书·郊祀志》:汤伐桀,欲巷夏社,不可,作《夏社》。乃巷烈山子
柱,而以周弃代为稷祠。
注:应劭日:遭大旱七年,明德以荐,而旱不止,故迁社,以弃代为稷,
欲迁句龙,德莫能继,故作《夏社》,说不可迁之义也。师古日:巷,古迁
字。夏社,《尚书》篇名,今则序在而书亡逸。
此说流传很广,《史记·殷本纪》裴驷集解作“孑L安国日欲变置社稷,而后世无及
句龙者,故不可而止”。但至迟在宋代,已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宋夏馔《尚书详解·商
书·汤誓》说:
二里头考古新发现与汤“欲迁夏社”的思考 25·
二孔谓汤胜夏,革命变置社稷,欲迁其社,而无人可代句龙,不可而止,
故言欲迁其社,不可。胡益之谓不然,社所以祭土之神也,稷所以祭谷之神
也,此古之命祀,自生民以来未尝移易,共.Y-氏之子配食于社,烈山氏之子配
食于稷,纵有移易,安得谓之迁社……盖迁者,欲迁此而就彼,如迁都之迁,
春秋许迁邢之类是也……今书虽亡,然详考此序所言,则益之所言,亦自
有理。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宋元学者不乏主此说者,但对“迁夏社,不可”的解释,或
以为是夏社不可迁于商都,而应迁于夏之后人所封之地;或说不可迁走,而是置于室内
原地保存夏社,“国以社为主,故有国必有社,国亡则社不灵,故亡国之社屋之,不使
上达也”∞J。可见前人曾经利用所能见到的史料和历史知识对此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
近世也有学者增修《殷本纪》,改为“成汤既胜夏,不能迁其社;改黜夏命,散亡其
佐,封其后于杞”HJ。总之,由于文献的缺佚,这个问题已成历史的悬案,并逐渐淡出
多数治商史者的视野。
二里头遗址的新发现,为重新探索这一历史悬案提供了可能。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遗址仍属于高规格的大型聚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pJ,预示出对“欲迁夏社,不可”的理解,还有一种可能,即商初曾拟彻底改造
作为前朝政治中心的夏王朝都城,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或整个政治形势改变了初衷。
在古代社会,“社”为土神,地位十分重要,有“禹劳天下,死而为社”L纠之说,
《左传》:
闵公二年:有“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晋杜预注:“两社,周社、亳社。
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
哀公七年:有鲁伐邾“以邾子益来,献于毫社”。
定公四年: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杜预注“师出,先有事祓祷于
社,谓之宜社”,祝“奉社主也”。孔颖达疏:“正义日礼,军行必以庙主、社
主从军而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