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疟疾.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疟疾.ppt

疟疾 传染病教研室 葛金华 疟疾 一、概述 二、病原学及生活史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概述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流行最为严重的三种最主要传染病之一(艾滋病、结核病、疟疾)。 概述 全球20亿人生活在疫区,每年新发疟疾患者3-5亿例,病死300万例。其中约100万为儿童。 概述 疟疾病例有86%发生在非洲地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人数逐年增加,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概述 我国自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出现回升,其中 云南、海南两省较为严重,输入性病例大多源于非洲、缅甸等恶性疟高发区。 概述 我国已经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到2015年大部分地区消除疟疾,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病原学 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 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恶性疟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人体内和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病原学 1.人体内阶段:无性繁殖 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肝细胞); 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及代谢产物(红细胞), 引起临床典型的疟疾发作。 病原学 1.人体内阶段:无性繁殖 释放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从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上周期性发作。 病原学 1.人体内阶段:无性繁殖 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3-6代增殖,发育为雌性、雄性配子体。 病原学 2. 按蚊内阶段:有性繁殖 雌、雄配子体-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子孢子-按蚊唾液。 病原学 间日疟、卵形疟于红细胞内发育约为48h, 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约为36-48h。 病原学 间日疟、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肝细胞内12-20天);又有迟发型子孢子(肝细胞内6-11月),又称休眠子,是复发的根源。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按蚊,叮咬皮肤为主要途径。 输血、母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地区:热带、亚热带。 五、流行季节:夏秋季多见。 发病机制 起初红细胞内发育一般无症状,成批的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及代谢产物,作为致热源,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引起临床上典型发作。 发病机制 恶性疟可以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发育周期短,可破坏更多的红细胞,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严重。 发病机制 恶性疟感染的红细胞较易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引起微血管堵塞,引起缺血、缺氧,进而变性、坏死。可发生在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引起严重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大量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尿热)。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及卵形疟13~15d, 三日疟24~30d 恶性疟7~12d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间歇性寒战 高热 大汗 缓解 临床表现 恶性疟一般1天1次或无明显规律,恶性疟来势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起病方式各异,可表现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急腹症等。 临床表现 恶性疟可随时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型疟、急性血管内溶血(亦称黑尿热)等,容易引起误诊,若不及时救治,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偏瘫、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达22%~50%,甚至高达70%。 * 疟 疾 传染病教研室 葛金华 病原学 临床表现 间歇期病人除了疲劳、无力外一般感觉良好 病人有溶血性贫血症状、脾肿大 白细胞不增加 间日疟隔天发作1次,多见于中午前后或下午。三日疟隔2天发作1次。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