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与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关系,文学与建筑刘家琨,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文学,文学将杀死建筑pdf,建筑学文学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人与文学亦有缘深,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维普资讯
农业大学学报(社科阪) l99年蔓 塑 篁蔓垫塑
文 学 与 建 筑
徐 静
摘 要 本文试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建筑艺术的曼惠。中国古典文化滩远流长,中国古典建筑
气势嵌宏,中国古典城市的文化氛围,历来为世人所棠尚。中国凡要走 自己的城市
建设之路,就要了解传蜿文化的丰厚 内涵,尊重传兢建筑的独特凰格,从文学艺术
的创作手法中吸取营养、寻找曼感
美键词 古典文化 文学 建筑 山水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文化之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建筑之大家气度,中国古典城市之文化贰围,历来为世人所崇
尚 所仰慕、所效仿。而今,中国人要走 自己的城市建设之路,那就要尊重与运用传统文化的丰厚内
涵.尊重与表现传统建筑的不凡气度,尊重与运用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城市建
设成文学与建筑、建筑与艺术、生态与文态相统一的城市。而山与水则是文学与建筑、建筑与艺术、生
态与文态赖以生成与发展的基础。
1、山木墨生态的基潭
自古以来,中国人正是出于对山与水的崇尚,形成了一整套承原文化。先秦以来的历朝历代的文
化,无一不是这种水原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正是在这种源于而又高于承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中目的
城市建设一开始就依水傍水者居多。而这种依山而居,傍水而住,历来被公认为人类的最佳选择,亦即
是^类的高明之处。在这一方面,中国人的智慧与聪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最善于依山而市、傍水而
城,所谓 “背靠青山面对水,发家致富有源头”是也。
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州,安徽的徽州,广东的湍州,江西的贡州等等,无
一 不是建筑在山水风景环境区之内的。在那里,不仅有山有水,而且还有林有术,有花香,有鸟语 人
们生括在这里,或依山,或傍水,或枕流,或栖林等等,都同文学、生态与文态融为一体。这样的城
市,不仅山美、水美、城美。而且人亦很美。
山是生态的基础,水是生态的源泉。山与水的统一,则是文态赖以生成的血脉。中国很多不朽的建
筑,都是建筑在山水相融的环境之中的。当中最大的奥妙,就在于它们遵循了传统的文学刨作方法,形
成了以写意为主的设计思想,创造并留下了空前的古建筑宏篇。
2、中国山水蔓筑精品举要
中国古代的建筑学家,都非常善于运用传缱文学的创作手法,创建了许许多多令人稚奇的建筑精
品,并且以此形成世界建筑史上一大赫赫有名的、影响深远的流藏。在这里,不妨列举若干建筑精品来
加 说明:
在建筑领域里,中国不同于外国。中国古建筑之所以非常重视意境和哲理,其原因就在于受到古代
文化思想的长期熏席。明、清北京故宫就是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在这组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建筑群
收稿日期 1999一o3—3I
作者简介 椽 静 女 I 5年生 合肥工业大学^文经济学院 讲师 台肥 230009
68 ·
维普资讯
舯 . “起承转舍,排比铺陈”表现得异常突出:从永定门至天阳门是这组建筑群的 “起 ;从大明
(清)门经千步廓、金水桥、天安门到端门是这组建筑群的 承”;从午门到太和门是这组建筑群激变的
“转”;穿过太和门到达太和殿即是这组建筑群总体融合的 舍”。这是一十起承转舍、贯串全城的建筑
主旋律,高潮逐步展开.层次结构分明,十分巧妙.宛似天成。很明显,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手法的
直接体现。
凡是到过安徽醉翁亭的人,或者读过 (醉翁亭记)的人.都知道 醉‘翁亭记)的开言: 环滁皆山
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一段对景色的描写,清楚地说明了亭
位的选择,经过了几层周密的思考。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乃是随着利用自然的特殊手段 (如峰回路
转,临于泉水之上)而达到的。应该说,这是创作上的 起”与 承”。紧接着是 “转”.点出了要害:
“筑亭者谁?山之僧智禅也。命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饮步辄醉,……名之日醉翁亭
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层意思即是 合 .从而点出了主题。从建筑思想上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