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37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docVIP

000137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00137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诗歌鉴赏情感,诗歌鉴赏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诗歌鉴赏思想内容,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现代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如2007年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aog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