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人性之奇--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人性之奇--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论张爱玲的小说,评论张爱玲,论张爱玲,论胡兰成论张爱玲,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一句话评论张爱玲,文学创作,米国度创作文学网

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传人性之奇--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姓名:王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卜如林 2000.4.1 传人性之奇 —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战乱中的1943年,在沦陷区上海,张爱玲如彗星般出现。她用女性 独特的视角,冷眼打量着新旧文明的混血都市——上海、香港——在战 火中的喘息和挣扎。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张爱玲的出现“像从天而 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I|一旋即,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张 爱玲热”。但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后又移居美国,她顿时在大 陆文坛消失了踪迹。大陆的任何一部现代文学专著,我们都无从寻找她 的身影。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统一的作品必能长存于世。 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80年代,由于研究界思想的不断解放,大 批的现代作家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张爱玲的文学也从海外飞回祖国大 陆,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再次掀起“热浪”。1995年秋, 张爱玲在远离中国的太平洋彼岸悄然辞世,消息迅速传开,在中国人中 引起了强烈震动,将“张爱玲文学热”推到了颠峰。此间,评论界陆续 出版了大量文章:有的从创作心态形成的角度把握张爱玲其人其文:有 的注重从题材入手探讨张爱玲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理;有的 从意象的运用、作品的结构、语言特色诸方面深入研究张爱玲文学世界 的独特架构:有的对张爱玲的人生观、婚恋观进行了多侧面的审视。这 些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整合、从片面走向全方位,把一个完整、真实、 清晰的张爱玲.从晦瞑、氤氲的背景中渐渐剥离了出来。 应该说,张爱玲是一个具有自觉的作家意识,“为创作而创作”的现 代作家。其文卓而不群、雅俗共赏。同时,她更有对人性的精深的洞察 力和描写力。可以说,她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深度远远超过了许多现 代作家。但是,在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中,我更多的是被其中蕴含的无 奈与悲哀、苍凉与孤独所震颤。记得勃兰兑斯曾说过,作家的创作史即 作家的心灵史。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家心灵之间的一种交 流与对话,更是读者在主动位置上对作家心灵的审视。于是,我力图通 过阅读去穿越张爱玲独特的文本,逼近她的心灵,以探个究竟。 在不断地叩问中,我感到张爱玲文学的出现,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 和民族的状况、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流变、作家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鉴于此,本文将努力站在人格、历史、社会、文化的交叉点上,对张爱 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一次细致、全面的考察:尝试运用文化哲学和心理分 析的视角去解读张爱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照她的文学,以期能揭 示出其文本的独特个性,找寻出张爱玲那些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 一独语:游离的姿态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文学是在高中时代,读《金锁记》。如何拿到它 的,我早已不记得了。印象深刻的都是文中灰冷的笔调带来的压抑和不 安,以及那明丽的色彩引起的眩惑。于是,在我的脑海中深深印下了“张 爱玲”这个普通得让人容易忘掉的名字。虽然那时,我简单的大脑还读 不懂她。 再次走进张爱玲的文学。是在开现代文学专题课之际。仿佛有命运 在安排,一本本地读完《张爱玲文集》之后,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超越时空与一个遥远的心灵有了某种清晰的交流和沟通。我仿佛 能够体验到她的喜、怒、衰、乐。于是,我急切地在各种类型的现代文 学史书中查寻。因为我知道要给张爱玲的文学以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必须 依傍新文学整体迁延的脚步。 张爱玲创作的全盛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中日战 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上海早已全部沦陷。但在张爱玲的文学中,我 们很难找到响遍全国的枪炮声,也没有沦陷区上空笼罩着的恐怖和仇恨。 她的文学仿佛装在玻璃瓶内与外界毫无联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 她的出现显得不近情理。张爱玲是如此特殊的“这一个”,正像柯灵先生 既的:“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 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幢1 她游离于当时的文学主潮和有组织的文学团体之外,象一个孤独的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