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师爷的草稿.doc
师爷
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而后,师爷由各级地方行政官署扩展至士绅、工商家族,不仅称呼依旧,而且连其类似佐僚人员亦统统名之为“师爷”。
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幕僚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
秦汉时期,官吏不分。魏晋以后,胥吏被称为流外官,由于门阀盛行,胥吏多为平民,为士人不齿。科举制以后,优秀士人担任流内官,胥吏地位更加低下。胥吏职务繁杂,既有操办各种杂物的三班,又有处理公文的六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一部分胥吏都是派给百姓的力役。从事文职吏员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是朝廷给吏员的俸禄相当低,经过考核升迁的希望也十分渺茫,胥吏便往往利用职务之便设法谋取实惠。
古人对胥吏一律痛责其擅章权势,害民坏政。按照成文制度没有什么权力的胥吏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权力,关键在于他们掌握了公文运行的专业知识,在壅滞公文的时期尤其如此。此外,在地方行政层面,吏由于是本地人,和地方势力有密切联系,很多亲民要务要借助于土著吏员。官员自身由于荒怠政务,也给了吏很多可乘之机。吏员的势力一旦形成,在封建官僚内部构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足以与一般官员相抗衡。
胥吏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官僚统治难以解决的矛盾,官僚统治事务繁杂势必要将大量胥吏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然而却把他们当做卑贱奴役,薪俸低而没有保证,地位低下,前途堪忧,选用上也缺乏严格的规制,更缺乏专门针对吏的监督,造成了与官截然不同、自暴自弃的群体。
幕僚制至少有三个作用:弥补官员选任制度的不足,将有行政专业知识或者其他特殊知识的人才纳入官僚行政机构;同过切身锻炼,为募宾日后成为具体官员增加行政经验;弥补人员不足,协助地方官员行政决策,减少决策失误。不少幕宾是抱着未来任官的想法进入幕府的,因此对于保全自己的声誉有较高需求。但是如果幕主昏庸无道,任用亲近小人幕宾,也并不能改变贪赃枉法的现象。
胥吏是行政体系编制内的,而幕僚是长官私人募集的,只对幕主负责。但是幕僚薪俸较高 ,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未来也有可能通过保举等进入高级官僚阶层。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又曰:“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张事。”
“幕人”的职责就是掌管帷幕等物,并在周王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时张幕、设案。
秦朝张耳为客,李斯曾做吕不韦的舍人都算是幕友的原始称呼 汉代幕僚制度已基本成型。汉代公卿、郡守都有权聘用僚属,光武中兴之后辟召之风兴盛。东汉末,各派豪族军阀,拥兵割据,为确保各自发展,争将天下名士罗致幕下,以壮势力,这导致了幕僚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
隋朝开始罢郡,置州统县。及至唐代天宝之后,各地有团练防御使及节度使之属,允许配备判官两人,掌书记一人。在唐代诸使幕府中,府主与入幕之士之间虽有主客关系,但本质上是长官与佐僚的关系。唐代诸使虽然在用人行政上与魏晋南北朝时的地方长吏有所差异,比如幕府辟客要奏闻朝廷,但其用人的自主权基本上没有改变。辟署作为一条入仕之途,虽然在地位上不如刚刚兴起的科举,但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未能从科举之途发达的士子,还可以通过幕府的辟署进入仕途,并由此缘级进身。换言之,在幕僚制下,入幕就是入仕。
五代
五代初期,各方镇都很重视幕府中的书记官。因为群雄割据,互相争胜,即使书信往来也不甘落于人后,务要高人一筹。因此,各方镇普遍延请名士,以充实幕府。但藩镇武夫,恃权任气,又往往凌蔑文人,甚至于杀害。郑准做荆南成汭的书记官,因为双方不合辞职而去,引起了成汭的愤怒,暗中派人将郑准在途中杀害。
北宋
北宋初,统治者鉴于藩镇势力导致中央大权旁落,就对幕僚制度进行改革,幕僚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幕僚数目由不确定改为员额限定。最大变化乃是削弱幕僚地位,使其功能由可以决策政务,转向协助长官管理行政。自此幕僚逐渐与长官脱钩,成为幕主之佐治人员而定型下来。
绍兴胥吏帮
绍兴胥吏帮也就是清代绍兴师爷的滥觞。在明代,科举落第的绍兴人已盛行做衙门书吏。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闲曹细局,书吏基本上都是越人。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把当书吏作为一项生意来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