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VIP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1.列宁笔名的由来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列宁姓名的完整写法,其中依次是名字、父名、姓(笔名即假姓)4个部分。但是全世界所最熟悉的是“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曾用过150多个笔名(即假姓),但他最喜欢“列宁”(意为勒拿人),用“列宁”这一笔名发表过800多篇著作(文章)。 2.列宁陵墓修建过程 1924年1月21日18时60分,列宁与世长辞了。应人民的要求,苏共中央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墙旁的红场上建造保存列宁遗体的墓穴。1月22日晨,对列宁遗体进行了防腐处理,陵墓的建设也即刻展开,人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夜以继日地施工,很多投身俄国革命的外国侨民也志愿参加。仅仅用了3天,一座临时的木结构陵墓建成了。1月27日16时,列宁的遗体被安放进陵墓。1924年3月底,苏维埃政府决定对列宁墓进行改建,建筑师秀谢夫放大了原设计的尺寸,并增加了柱廊和检阅台。1929年苏联政府决定将列宁陵墓用石料重新建造。科学院士秀谢夫和其他有关负责人、专家走遍了全国的产石地,挑选出各种有价值的华美石料,把一块块写着“列宁”名字的60吨石料源源不断运往莫斯科。1930年10月,一座崭新的列宁陵墓建成。它的外部体积从原来的1300立方米增加到5800立方米,内部空间从原来的200立方米增加到2400立方米。外表是阶梯状的3个立方体,显得朴素严整。黑红色的花岗岩和黑色的拉长石,更增添了陵墓的肃穆和庄严气氛。陵墓里面饰有雕刻家萨德尔用花岗岩雕刻的苏联国徽。在重建列宁陵墓的同时,还改建了红场。卫国战争初期,为了使这最神圣的地方免遭德寇的轰炸,于是把它用画布覆盖了起来,伪装成民房,红场上也搭起了一间间民房,以迷惑敌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加上了护套,暂时熄灭了光芒,每个镀金的教堂屋顶也都涂上了耐久的保护色。当德寇很快被赶到数百公里以外,敌机再不可能轰炸莫斯科时,列宁陵墓、克里姆林宫、红场又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3.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8月30日夜间,顿巴斯煤矿的采煤工斯达哈诺夫通过改进工作方法、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当时定额的13倍。此后,在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斯达哈诺夫运动这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新形式,促使全国职工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普遍完成和超额完成新定额的过程中,广大职工开展了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运动,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新的提高。在斯达汉诺夫运动中,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制,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许多斯达哈诺夫工作者获得了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内的重奖,这大大激励了广大职工学习先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4.大清洗运动 大清洗运动以基洛夫被刺事件为导火线。这场运动松松紧紧,前后延续4年(1934~1938)。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在州委机关斯莫尔尼宫被歹徒暗杀。由于基洛夫在党内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的被暗杀激起了苏联公众的义愤,人民群众要求查清楚:歹徒是怎么钻进斯莫尔尼宫的?他是怎么接近基洛夫的?他的暗杀行为是出于政治动机抑或个人目的?是集体政治犯罪还是个人刑事犯罪? 基洛夫被害的当天,斯大林和其他党政领导人就赶到了列宁格勒,亲自过问这一案件。半个月以后,苏联报纸宣布,暗杀基洛夫是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策划的。为此,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组织了3次公开的大审判,从肉体上消灭所谓的“人民的敌人”。在侦查的过程中,斯大林亲自领导的苏联内务部采用了极其野蛮的手段,大搞刑讯逼供,欺骗和引诱,从精神和肉体上折磨被告,使被告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承认自己有所谓组织恐怖集团,阴谋杀害基洛夫和苏联其他党政领导人的罪行,并诬陷他人。 第一次公开大审判时间是1936年8月,被审判的主要对象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内务部工作人员的毒打和斯大林的引诱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屈服了,供认他们组织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杀害基洛夫和准备杀害斯大林及其亲密战友的罪行”。他们被判处枪毙。第二次公开大审判时间是1937年1月,主要被告是皮达可夫、拉狄克和索科里尼科夫。其罪行是:组织“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即“托洛茨基后备中心”,阴谋推翻苏维埃政权。皮达可夫被判处死刑,拉狄克和索科里尼科夫被判处10年监禁。1939年5月,索科里尼科夫、拉狄克被同狱犯人打死。第三次公开大审判时间是1938年3月,主要被告是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他们被看做“人民的敌人”,罪名是“企图暗杀列宁、斯大林,组织新政府,实现阴谋计划”。托姆斯基在审判前开枪自杀,布哈林、李可夫被判处死刑。 大清洗席卷了党政军各个部门,涉及到领导干部至普通群众。受牵连的多达500万人,其中30~40万被枪决;在联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