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铜陵路高架工程初设专家组意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肥市铜陵路高架工程初设专家组意见

《合肥市铜陵路高架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专家组意见 受合肥市发改委委托,2011年4月1日至3日,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在合肥市主持召开了《合肥市铜陵路高架工程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审查会。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重点局、环保局、园林局、建投集团、排管办、市政管理处、公交集体、交警支队、路灯管理所等单位代表和审查会专家组(名单附后)参加了会议。专家组踏勘了现场;听取了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初步设计》的介绍,及市直部门关于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充分讨论,认为本初步设计内容较完整,基本符合建设部关于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为了完善本项目的初步设计,专家组形成如下审查意见: 总体评价 《初步设计》文件组成内容、深度基本满足国家和合肥市的相关规定,图表基本齐全,调查较深入,设计依据较充分,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参数满足现行国家规范、规程的要求,经补充完善后可以作为下一阶段设计的依据。 工程规模和技术标准 合肥市铜陵路高架工程,起点位于规划秋浦河路口处,与将实施的北京路对接;终点接现状的铜陵北路,路线整体呈南北走向,全长8.05km(其中高架桥约6.69公里),设计为高架系统和地面系统,其中高架系统为机动车双向六车道,地面系统为机动车双向六车道,外侧布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全线设下穿通道四座、匝道五组、主辅进出口四对。本项目不含跨合宁铁路段高架桥部分。 1、道路等级:城市I级主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高架系统:60km/h 地面系统:50km/h(辅路40km/h) 匝道:30 km/h 3、荷载等级:桥涵结构:公路—I级 路面结构:BZZ—100 4、净空:机动车道:≥4.5m(相交道路下穿通道≥4.0m)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2.5m 铁路:≥8.0m 5、抗震设防标准:基本地震烈度7度设防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 6、排水重现期:地面系统p=1.5年 下穿通道部分p≥5年 其余技术指标均按规范选取。 总体设计 1、原则同意设计单位推荐的设计方案、技术标准。 2、起点至铜陵路桥段2500米范围内有东二环、望江路、当涂之路、太湖路、淝河支路、南淝河路、巢湖路等众多交叉道路,本工程未设置上下高架的匝道,该段高架桥与地面系统衔接不好。建议考虑东二环与本工程的交通流衔接并在本段内增设一对上下高架的匝道。如不设置匝道时,应加强地面系统的功能或采取交通疏导措施。 3、合宁铁路段的地面由双向六车道渐变为双向四车道,将形成交通瓶颈,建议增设由南向北的上桥匝道,以保证交通顺畅。 4、建议在临泉路等横向人行交通密集的地方建设人行过街通道或预留建设过街通道的可能性。 5、补充本工程跨合宁铁路等涉铁段设计方案的铁路主管部门书面意见。 6、跨合宁铁路段由铁四院设计,应做好衔接工作。 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一)道路部分 1、平面设计 1)望江路口处主桥平曲线半径150米,超高加宽、超高缓和段应满足规范要求;建议复核超高横坡度。 2)建议北二环交口处预留北二环折点改为平曲线的可能并将桥梁墩柱布置在车行道外。 3)和平路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道口与主辅合流口距离较近的路段宜适当隔离。应考虑沿线道口的开设。 4)公交港湾的设置应该进一步和有关部门衔接。 2、纵断面设计 1)建议尽可能匝道下坡段纵坡≤4.5%。 2)巢湖路现状纵坡及铜陵路出现两处V型折点,且坡长短,建议优化。 3、路基路面设计 1)根据地质情况细化路基设计,明确清表厚度;全线路床下不宜全部换填80厘米天然级配碎石。 2)建议进一步优化桥头过渡段回填方案。 3)应处理好中央绿化带雨水对膨胀土路基的渗透问题。 4)人非并板的水稳碎石在同一平面同一高程,其水泥剂量和7天抗压强度宜统一标准。 5)地面道路应结合周边地形和单位、商铺细化挡墙、台阶以及管线开槽对建筑物保护措施的设计,以保证工程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进一步优化裕溪路、合肥市二院、站前路等关键节点处的交通组织设计。 5、进一步优化便道的设计。 (二)桥梁部分 1、上跨太湖路的35米跨偏小,对地面交通有一定影响,应核查。建议补充完善相关道路的规划资料,进一步优化跨径布置。 2、望江路A、B匝道纵面形式设计应区别对待,合理设置纵坡。 3、望江路、站前路等上下匝道桥的断面采用直腹板连续箱梁,建议采用与主线桥一致的斜腹式连续箱梁结构。 4、桥梁下部结构型式采用直立式方柱式桥墩,未做比较方案,建议从桥墩身的美观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补充桥墩的比较方案。 5、桥台台后填土高度在2.5米左右,部分梁底紧贴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