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诊断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二)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二)下呼吸道感染 说明: 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一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血液系统 (一)血管相关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表现)。 2.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1.导管管尖培养 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二)败血症 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 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二)败血症 说明: 1.入院时有经血液培养证实的败血症,在入院后血液培养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或医院败血症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均属另一次医院感染败血症。 2.血液培养分离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杆菌、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需不同时间采血,有两次或多次培养阳性。 3.血液中发现有病原体抗原物质,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必须与症状、体征相符,且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 4.血管相关败(菌)血症属于此条,导管相关动静脉炎计入心血管感染。 5.血培养有多种菌生长,在排除污染后可考虑复数菌败血症。 腹部和消化系统 (一)感染性腹泻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 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 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 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说明: 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 (二)胃肠道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 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

文档评论(0)

6358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