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Hertz接触理论到弹流润滑研究方涛涛
从Hertz 接触理论到弹流润滑研究
——历史现状与发展
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班级:2007
学号:3112058014
姓名:方涛涛
目录
1 弹流润滑理论简介 2
2 弹流润滑理论建立和完善的三个阶段 4
2.1 1949 年以前的探索阶段 4
2.2 从1949 年到1975 年是理想模型弹流理论的建立阶段 5
2.2.1 线接触理想弹流理论 5
2.2.2 点接触理想弹流理论 10
2.3 1976 年以后工程模型弹流理论的发展阶段 13
2.3.1 线接触热弹流问题 14
2.3.2 点接触热弹流问题 16
2.3.3 非牛顿弹流问题 19
2.3.4 非稳态弹流润滑问题研究 23
2.3.5 部分膜弹流 25
2.3.6 考虑多项因素综合影响的弹流润滑理论 28
2.3.7 弹流摩擦牵曳力 28
2.3.8 弹流润滑试验研究 30
3 弹流润滑的数值方法的进展 30
3.1 直接迭代法 31
3.2 逆解法 31
3.3 牛顿法 32
3.4 多重网格法 32
4 现状 33
5 展望 35
参考文献 38
1 / 41
从Hertz 接触理论到弹流润滑研究
——历史现状与发展
摘要: 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 Hertz 接触的弹流润滑研
究的形成背景,历史发展过程、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合介绍与分析评述,全面阐
述了弹流润滑理论研究中各种理想模型和工程模型(包括热效应,非牛顿流体,
粗糙表面,非稳定工况及以上各因素综合)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本文还简单介绍
了弹流润滑问题中主要数值方法的进展情况。最后就今后的弹流润滑研究给出了
前景展望。
关键字:Hertz 接触 弹流润滑 发展 现状 数值方法
1 弹流润滑理论简介
在机器零件运动副的接触面间,人们常常放入润滑油或润滑脂等润滑剂,这
可有效减少摩擦和磨损,并提高其寿命和效率。在这些运动副中,面接触的低副
机构(如滑动轴承)在正确设计和合理使用的条件下,两接触面完全可以被润滑
剂膜隔开。这种成膜的机理完全可以用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来解释,也被人们所承
认。可是,在点、线接触的高副机构中(如齿轮和涡轮的啮合,滚动轴承和凸轮
机构等),两接触面为不重合表面,接触处的最大压力常达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
压,其间能否形成良好的油膜,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1916 年,Martin 曾用经
典的润滑理论对齿轮和齿条间的润滑进行了计算[1],可是算得的最小膜厚比表
面粗糙度还小一两个数量级。然而,客观事实却表明,良好的润滑确实能使摩擦
和磨损大为减少,甚至没有磨损。譬如,人们发现,有些经多次远渡重洋的巨轮,
其传动齿轮齿面加工刀痕虽经过长期运行,但依旧如故。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高副
机构润滑机理研究的极大兴趣。
为什么经典的流体动力润滑理论不能解释像齿轮这类高副接触的润滑机理
呢?我们分析下这类润滑的特点。在高副接触中,名义上是线接触或点接触,但
实际上因为承受载荷变形接触都发生在一个窄小的面积上。接触区压力很高,一
方面使接触表面产生弹性形变,使接触区增宽变平;另一方面也是其间的润滑剂
2 / 41
粘度大为增加。表面的弹性变形和润滑剂的粘度增加都会使润滑膜厚度大为增加,
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实现两接触面被润滑剂膜完全分开的期望。因此,高副接
触这类润滑问题,除受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控制外,同时还必须考虑两种效应:即
接触面的弹性变形和润滑剂的粘度-压力效应。
于是,我们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