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
拾貳、
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一、引言
春秋戰國時代 (722-222 B.C. )諸子勃興 ,百家爭鳴,創
造中國思想的黃金時代 ,其中以儒家諸子歷史意識最為深厚,
對傳統文化最為尊崇 。孔子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醉心周文,
以不夢見周公為衰老之徵兆 ;孟子 「言必稱堯舜」(《孟子 ‧
滕文公上 ‧1》),對經典尤其嫻熟 ,誠如東漢趙岐(邠卿,?-A.D.
1
210 )所說 ,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 在《孟子 》
全書中 ,引用《詩經》共 33 次,以〈大雅 〉21 次最多 ,其次
是〈國風 〉與〈小雅〉各5 次,〈頌〉2 次;引《書經》14 次。
值得注意的是 ,孟子引用《詩》《書》文句是在某些特殊的論
證脈絡中進行的 ,這種特殊脈絡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儒家思想
家引用經典的方式 。孟子除了引用經典以證立他的論述之外,
也提出兩種解讀經典的方法 ,在儒家經典詮釋學上有其理論的
涵義 ,值得我們加以探討。本文寫作的目的,就是在於釐清孟
子運用經典的兩個論證的脈絡 ,並分析孟子的經典詮釋方法的
1 趙岐 :〈孟子題辭 〉,見《孟子 》(四部叢刊初編),頁 1 上。
346 東亞儒學 :經典與詮釋的辯證
意涵 。
但是 ,在進入本文主題之前,我想首先區分「運用」(use )
與「稱引 」(mention )兩詞在本文中的不同涵義 。語言學家常
區分 「運用」某種語言與 「稱引」某種語言的不同 。兩者的差
別 正 是 「 對 象 語 言」(object language ) 與 「 後 設 語 言 」
(meta-language )的不同。前者如許多科學家或哲學家 「運用」
某種語言以說明一些非語言的現象或事實 ,後者則是指如語言
學家這類學者針對某種語言 (如中文或英文)以研究語言現
象。在前者的場合中 ,被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工具,並不是研究
2 中國思想
的對象 ;在後者場合中,語言就成為研究的對象。
家使用經典時 ,也可以區分為「運用」與「稱引」兩種情況 。
所謂 「運用」是指使用經典以論證某一命題或指示某一事實或
現象 。所謂「稱引」則是以經典本身內容作為研究的對象 。從
先秦諸子引用經典的情況看來 ,似乎以第一種情況較為常見,
尤其是孔孟常引用經典以證立道德命題 ,他們的重點不在於經
典本身 ,而在於以經典作為權威而進行論述。在這種情況下,
孔孟其實是以經典作為論述之工具而 「運用」(use )經典 。
其次 ,我想特別扣緊孟子對《詩經 》的運用加以探討 ,實
2 A. P. Martinich e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IV.這種區分略近於艾柯 (Umberto Eco )所謂的 「詮釋本文」
(interpreting a text )與「使用本文」(using a text )之間的區別 。參看艾柯
等著 ,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 》(北京 :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
1997),頁 83 。
拾貳 、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347
有其文化史的理由 。中國文化中的《詩》教傳統源遠流長,溫
柔敦厚 ,浸潤在詩教傳統中的中國思想家論事常「不質直言
3
之,而比興言之 ,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中
國文化中的 《詩》教也深深地影響中國儒家經典詮釋學的發
展。歷代儒者身處亂世 ,心有所感,常通過經典詮釋以寄寓心
曲,或註經以表述個人企慕聖域之心路歷程 ;或痛陳時弊,寓
經世思想於註經事業之中 ;或激濁以揚清,藉解經以駁斥異
端。儒家經典詮釋者皆不取僵直之邏輯論證 ,而以達意為尚,
其中尤以孟子引 《詩》最為著例。「詩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