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 )
第 5 卷增刊 地学前缘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Vol . 5 Suppl .
1998 年 8 月 Eart h Science Frontier s (China Univer sit 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Aug . 1998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 1)
摘 要 基于分析陆内俯冲过程物质的活化迁移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 ,认为仰
冲板片上依次出现热液矿床带 、花岗岩基带和斑岩带 。探讨了陆内俯冲的角度 、速度 、俯冲板片
物质成分 、地热梯度等因素对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空间分带模型的影响 ,推导了有关的变异
形式 ,在充分显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之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同时 ,为在碰撞造山带或陆内俯
冲区进行实际找矿提供了理论参考 。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陆内俯冲作用 成岩成矿模式 影响因素 模式变异
CL C P54 ,P58 ,P6 1
1972 年 Sillitoe 提出了俯冲型造山带的斑岩铜矿构造模式[ 1 ] , 1973 年 Mitchell 讨论了
该模式随俯冲角变化的变异形式[2 ] ,他们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
鉴于碰撞型造山带与俯冲型造山带同等重要 ,一些学者重视了碰撞造山体制成矿研究
的重要性[3~7 ] ,探讨了成矿的可能性[5~11 ] ,但未见提出相应的成矿模式 。笔者曾在许靖华
提出的碰撞造山带几何结构模型[ 12 ] 的基础上 ,推导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 ,其后结合
J amieson 的 p Tt 轨迹模式[ 13 ] 进行了补充 ,并较好解释了秦岭 、北疆 、华北克拉通等地的金
矿床的成矿规律[ 14~22 ] , ①。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异形式 。
1 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
笔者曾详细阐述过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推导过程 。为避免赘述及方便讨论碰撞造
山成岩成矿模式的控制因素和变异样式 ,此处仅展示模式图 ,简述其机理 。
鉴于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证实碰撞型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特点是发育一系列的板片堆
叠构造 ,指示碰撞造山机制是以陆内俯冲为特征的水平运动 ,因而有充分的理由通过分析陆
内俯冲过程的物质运移规律来建立成岩成矿的构造模式 。
对于隔离出的任一陆内俯冲体制 ,它都包括俯冲板片 、仰冲板片和其间的陆内俯冲混杂
( )
岩带三个单元 图 1 。当俯冲板片下插到仰冲板片之下时 ,俯冲板片的压力和温度升高 ;温
收稿 日期 修改稿收到日期
作者简介 :陈衍景 ,男 ,1962 年生 ,博士 ,副教授 ,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专业 。
(
本研究是国家“九五”攀登预研 95预39 号项 目、国家“九五”攻关 969 150305 专题 、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
49672 119) 等项 目的部分成果 。
①Chen Y J . Threestage evolution of fluid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special reference to study of t he oreforming fluid
( )
of gold deposit s in t he eastern Qinling mountains , China . Prog ress i n N at u r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