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2跨临界热泵循环与朗肯循环耦合系统性能分析.pdf
第27卷第6期 热 能 动 力 工 程 V01.27,No.6
0FENGINEERINGFOR’IHEl咖ALENERGYANDPOWER
2012年11月 JOURNAL Nov.,2012
lr。+■呻呻呻-、
十热力循环t
k扣—卜+-+二+-+一
C02跨临界热泵循环与朗肯循环耦合系统性能分析
王洪利,田景瑞,刘慧琴,邓 闯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摘要:提出跨临界c02热泵和朗肯循环耦合实现凝汽器余 再热循环和耦合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为最大限
热回收的方式。分别对郎肯循环、再热循环及跨临界C02热 度的提高电厂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泵和朗肯循环的耦合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分析表明:随
着主蒸汽温度增加或乏汽温度降低,3种循环的效率均增 1跨临赛CO:热泵循环和朗肯循环耦合系
加,朗肯循环平均效率为31.5%,耦合循环平均效率为35.
统组成及热力学分析
5%,再热循环平均效率为33。5%;随季主蒸汽压力增加或
乏汽压力降低,3种循环的效率均呈增加趋势。相同对比条
1.1系统组成
件下,耦合循环效率最高,朗肯循环效率最低,再热循环介于
二者之间。 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及耦合循环主要包括锅炉、
汽轮机(高、低压)、冷凝蒸发器、气液分离器、除氧
关键词:跨临界C02热泵;朗肯循环;再热循环;耦合循
器、水泵、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图1~图3
环;热力学
给出了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和耦合循环的原理和r
中图分类号:TKl23 文献标识码:A
一5图。 ~
1.1.1 朗肯循环
引言
图1为朗肯循环的原理图和T—s图。
电站运行时不仅大量的冷凝热从凝汽器被循环 1.1.2再热循环
水带走,而且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02。朗肯循环中 新蒸汽体积膨胀使蒸汽压力升高,达到某一中
大约55%~70%的热量由凝汽器耗散在环境中,且间压力值后,部分蒸汽被抽出汽轮机,导入锅炉中的
汽轮机排气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凝汽器冷凝水因与 再热器或其它换热设备中,使之再加热,然后返回到
环境温差小,采用传统的余热回收方式具有一定的 汽轮机继续膨胀直至蒸汽压力达到背压。
局限性。热泵循环在小温差下的效率较高,可以将 1.1.3耦合循环
热泵从凝汽器冷凝水中回收的热量加热锅炉给水, 耦合循环是CO:跨临界热泵循环与郎肯循环耦
提高其温度,进而提高耦合系统效率。CO:属于环 合而成,利用CO:跨临界热泵将朗肯循环中乏汽冷
境友好性的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量大,其用于跨临 凝释放出的热量回收,用来加热锅炉给水,提高给水
界循环时不仅温度滑移大,而且排气温度较高,特别 温度,从而提高循环的效率。
适宜热泵循环。
本研究提出跨临界CO:热泵和朗肯循环耦合实 2 3种循环的热力学计算
现凝汽器的余热回收【2。J。其原理是利用汽轮机的
一部分功供给压缩机来驱动热泵循环,并把从凝汽 2.1循环效率计算方法
器回收的热能用于提高锅炉给水温度,进而提高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B1淋巴细胞与相关疾病研究新进展.pdf
- B7-2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及体内外抗B淋巴瘤作用研究.pdf
- Ba0.95Ce0.9Y0.1O3-α固体电解质的氧离子导电性.pdf
- BaCe0.8Y0.2O3-α固体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及其燃料电池性能.pdf
- BaCe0.9Y0.1O3-α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性能.pdf
- BaCe0.9Y0.1O3-α固体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pdf
- BAFF及其受体BAFF-R与SLE的关系.pdf
- Banach空间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周期边值问题的解.pdf
- Banach空间非线性脉冲积分方程解的存在性.pdf
- Basic solutions of multiple parallel symmetric mode-III cracks in functionally graded piezoelectricpiezomagnetic material plane.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