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排斥的无意识情绪调节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FTER
SOCIAL EXCLUSIO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By
Wang Naiqian
Supervisor: Prof. Du Jianzheng
May, 2013
摘 要
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与其他人相联系的,必须依靠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
生存及发展机会,我们依赖他人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和所需,群体也因此而相互联系,
相互接受。尽管当前社会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
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排斥现象:给某公司投递简历却没有收到回复时;加入一个新环境,
却无法与他人相处时;给一本杂志投稿却遭到退稿时,都可能会产生被排斥的感觉。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件:与宿舍其他同学无法融
洽相处;申请加入某社团却遭到拒绝;在选举中没有获得成功;在舞台上得到的是一片
嘘声等等。不管是真实存在还是主观臆想的,只要个体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排斥,都
会产生独特的心理变化,进而导致行为的改变。而生活中,可能引起当事人感觉到被排
斥、不被接受的生活事件非常普遍。
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得到社会支持。被人喜欢、欣赏或者接
受,自然会产生自尊、信心和幸福感;相反,如果感觉不被喜欢、不被欣赏甚至受到排
斥,其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会表现出一些受冷落之后的孤独感,这种被冷落的感觉
在心理学被称为“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社会排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一直
是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也逐渐开始对社会排斥的成因,
以及对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等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社会
排斥经历会导致个体出现攻击性行为等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行为,长期遭受社会排斥会给
个体带来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反应(Leary, Kowalski, Smith, Phillips, 2003) 。但目前有研
究指出,当个体被剥夺某种需要时,会表现出更热切的寻求行为,近年来已有研究开始
关注个体在社会排斥条件下可能引发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拒绝敏感性主要是指对遭遇他人拒绝的一种敏感程度,它是一种指向人格内部的特
质,常被作为社会排斥后产生的孤独感与心理应激和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但在该
研究中不将此中介作用作为研究重点,旨在平衡被试群体在人格因素上的差异。基于此,
该研究旨在验证社会排斥是否在中国背景下同样会对个体产生负性影响,同时探索无意
识情绪调节能否缓解社会排斥带来的消极后果。在该研究中主要采用相互认识范式,讨
论社会排斥对个体情绪、自尊、归属感、控制感和存在意义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相互认
识范式,检验社会排斥是否会导致个体外显的情绪悲伤,其悲伤和受伤感是否会增加,
I
归属感和积极情绪是否会降低;其次,考察受到社会排斥的个体是否会回忆更多的积极
生活事件,或者对相似的生活事件有更为积极的评价。实验二同样采用相互认识范式对
社会排斥进行操作,以被试对不同效价词汇的反应时和反应倾向为指标,目的在于检验
情绪的无意识调节是否在个体的内隐情绪变化中起作用,使个体更为注意积极信息。
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受到社会排斥的个体会产生排斥感和受伤感,主要表现为
被试的归属感会明显降低,但是积极情绪并没有显著改变;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番茄红素小鼠运动后免疫系统的影响.pdf
- 番茄红素训练小鼠力竭性运动能力的影响.pdf
- 畲族婴幼家庭教育传统研究——以浙江、福建省畲族为主.pdf
- 疼痛共情内外群体效应研究.pdf
- 疼痛敏感:心理特质和脑结构关联.pdf
- 病理性互网使用者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pdf
- 疲劳前后脚背踢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信息变化特征研究.pdf
- 病理性互网使用者的时距估计特点研究.pdf
- 病理嗓音声学分析和合成.pdf
- 癫痫儿童正常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pdf
-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方案.docx
- 2025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三支一扶人员年度考核及期满考核结果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docx
- 2025年健康博主用药内容用户社群维护.docx
- 《2025年乡村旅游线路报告:农文旅融合产品设计生命周期管理》.docx
- 2025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招聘教师48人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docx
- 跨境电商平台2025年物流效率提升策略报告.docx
- 2025年经典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突破.docx
- 《2025年智能家电售后创新:IoT设备故障诊断与远程维修需求调研》.docx
- 2025年跨境电商数字货币风险识别报告.docx
- 2025年跨境电商平台国际物流AI客服研究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