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古代哲理诗的赏析_ppt.ppt

200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古代哲理诗的赏析_ppt.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古代哲理诗的赏析_ppt

* 祖籍安陆(湖北),后迁居润州丹阳(江苏丹阳)。唐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起任润州司马,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长于律诗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 “ 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许浑 江南才子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 。”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许浑登城东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咸阳城东楼》一诗,其中的颔联更为千古名句。 ? 风满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即是诗人当时的亲身感受,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富有哲理. 现多用来比喻国家大动荡前的征兆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哲理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 1、王之涣《登鹳雀楼》 更上一层楼 古代哲理诗的赏析 例诗透析 教学目标 方法点拨 能力提升 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 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 教学目标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例诗透析(一) 字面解读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清澈的方塘 —— 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 —— 生活体验 比喻 *借景说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本体 喻体 (二)解读隐含理趣: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原意 新意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联 想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例诗透析(二)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即事说理 字面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解读 例诗透析(三) *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哲理解读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笼中鸟 —— 林中鸟 朝中排挤 —— 放情山水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对比 哲理诗特点归纳 *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 * 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方法点拨 借景说理 表达哲理的形式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观书有感》 《诫子弟》 《画眉鸟》 哲理诗常见修辞 对比 比喻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泛舟》 《泾溪》 《题西林壁》 《春江晚景》 《三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