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翻译中译者主体性.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本文关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中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主体性 经历了从忽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译者从“忠实”到体现“主体性的这一地位转变为 文学翻译评论提供了全新视角。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得到了 中美两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作品涉及的主题以及此类作品的作者所具有的特殊 生活背景,读者在阅读此类译著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存在 的人类相通的共性,也通过华裔作家的笔触感受到了中美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与交融。 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中连接原作与译 作、原作作者与译作读者的译者在这种文化翻译中的主体性不可避免。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在美国 出生的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作品通过母女的冲突折射了中美文化的冲突。 小说在1989年出版之时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在中国内地,199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 版了阳青翻译的《喜福会》,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作家程乃珊翻译出版了最新版 本的《喜福会》。 本文通过对1992、2006年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援引大量译例,从翻译方法层面、 文化还原层面、翻译策略层面分析《喜福会》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具体包含标题 翻译,人名翻译,拼音内容的翻译,对话内容的翻译,中国文化内容的翻译、增译、减 译、改译等内容。并对两个译本中的误译进行分析,强调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和忠实 性的统一是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和忠实的标准并不矛盾,译者 主体性的发挥首先应受到原作的限制。同时,呼吁翻译批评界对体现译者主体性的译本、 译例进行客观评判,并期待更多、更好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翻译、复译。 关键词 《喜福会》;译本比较;译者主体性;忠实 Abstract Abstract thetranslator’S intheChinesetranslationsofThe The focuseson Joy paper subjectivity LuckClub.Thetranslator’S a of andnowhas process neglected subjectivityexperienced being statusofthe afaithfultranslatorto been transitional translator,from recognized.The being anew toliteraturetranslationreview.Inthelast perspective showingsubjectivity,provides of1980sandthefirst of1 AmericanLiteraturehascometoits years years990s,Chinese blossom.Andthenresearchesonthisfieldhavebeen scholarsfromAmericaand attracting Chinaaswell.Duetothe themesandthe ofChinese

文档评论(0)

df2468d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