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期中考试论文边培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概论期中考试论文边培文

论乡土社会人性的“淳”美 ------- 以莫言《红高粱家族》为例 院系: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11级 班级:2班 学号:20113001204 姓名:边培文 摘要 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以极炙热、极紧密、极醇美的姿态反映炎黄子孙的善恶美丑,因人物精神品德的完整体现,故达到人性的至“淳”和华美状态。本论文,以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为分析文本,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的“红高粱”审美符码的含义,再现山东高密乡人物的百态风情,对当下世人来说,是一种劝诫,抑或警示。 关键词 莫言 《红高粱家族》 审美符码 民族精神 一、莫言的乡土情怀 《红高粱家族》,一部由《红高粱》、《高粱酒》、《高梁殡》、《狗道》、《奇死》五部曲组成的中国乡土小说,由一位在山东高密落土生根,“土里土气”的乡土作家莫言完成的具有独特艺术创造性的通俗读本,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高密乡儿女的爱恨情仇,灵魂的美丽与“丑恶”,作者以犀利的笔锋赤裸裸地把乡土人性刨给我们看,于是 ,我们不禁问:什么是乡土性?《红高粱家族》具体描绘了怎样的乡土情怀? 故乡,于莫言,是一种久远的梦境,一种伤感的情绪,同时又是精神的寄托,一个逃避现实的巢穴。对现实不满,便要反叛,“离经叛道”,写些“不道德的文学”,“正如乡下人的粗鄙的话在他的背景里实在只是放诞,并没有什么故意的挑拨”①小说中爷爷和奶奶在茂密高粱地里的野合打破了华夏注重的容隐之德,余占鳌的一身匪气不合于正规农民反抗意识主流,无组织、无纪律、混乱、冲动的农民本色状态的完美诠释,这些,无不交杂在“血腥”、“恐怖”的斗争场面里。他们,是被乡土社会劣根性深深包裹着的民族大英雄,是有棱角的玉石。可见,莫言对自家乡土人民的性格做了全方位的窥视、探查,若不是,小说中就不会出现“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的字样。历史由人打扮,英雄由人造就,对现实不满,便会怀念过去,对自己不满,便会崇拜祖先,无可厚非,莫言,带着对故土的敬意、对祖先辩证的敬仰写就了《红高粱家族》,小说中人物性格的饱满,情节跌宕可想而知。 二、“红高粱”的审美符码内涵 小说中红高粱跟着作者的笔锋,如影随形。农民队伍的行军过程中,“奶奶”华美去世的一瞬间,如血残阳夕照战后血泊的霎时,“红高粱”似乎超越了物象,达到了一种生命的崇拜与图腾的显示。“戴凤莲”,作者笔下的奶奶告别人世的那一段话或许最能帮助我们理解红高粱的象征意义。“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 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 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薪火相传的不是民族的劣根,而是生命的狂放不羁、自在逍遥、随性而发,是在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下抒写的赞歌,是一种担当,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气节。因此,红高粱,寓意深远。一方面它是道家宣扬的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人生观的化身,乡土农民,以心体之,以血验之,人与物相生相长,生命的律动响彻整个浩瀚宇宙;另一方面,它象征“坚忍”、“苦难”、“纯朴”,是时间前后融合的枢纽,是伟大民族血脉与灵魂的最好见证。《红高粱家族》中的“土气”农民,是极守信用的,生性怯弱的王守义亦能随军前行,在自己老婆中枪倒下的瞬间冲出高粱地,命丧九泉。为什么?“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能性②”。他和余占鳌、向礼俗挑战的”奶奶“、裸死求保女儿安全的“二奶奶”恋儿一样,是吃这种正宗的红高粱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气息里都散发着高粱酒的味道,故而性情至“淳”,行为达到灵魂上的一种契合。 可是,在小说中,作者忽然发现“纯种的红高粱”已无处可寻,心被酱油腌透了,声音不属于自己,从乡土社会到都市人潮,“可怜”、“孱弱”、“偏执”是新一代被乡村抛弃的孩子的符号,正如《沧海之水》中所说:“于是我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我的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的隐痛,这是一个时代的苦闷 第 1 页

文档评论(0)

bm5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